當前位置:探秘志 > 考古發(fā)現 > 正文

夏朝中心究竟在河南還是山西 東下馮考古終于解決商湯滅夏bug

根據先秦史書中與夏朝相關的地名,我們可以發(fā)現有約70個地名與夏朝有關,經過去重復處理,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的洛陽盆地及附近地區(qū),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一帶。

在1959年,著名史學家徐旭生首次前往豫西尋找“夏墟”。令人欣喜的是,在偃師二里頭一帶,他們發(fā)現了一處全新的考古學文化,并陸續(xù)挖掘出了宮殿建筑群和大量高等級墓葬、禮器。

盡管二里頭遺址并沒有直接證明是夏朝的都邑,但考古學家們采用了一種“笨拙”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首先理清了商文化的發(fā)展脈絡,得出商文化由下七垣文化(先商)—二里崗文化(早商)—殷墟文化(晚商)發(fā)展而來的結論。

然后,他們將二里頭文化與商文化進行對比,發(fā)現了兩者在文化方面的顯著區(qū)別,并且并無前后繼承關系。根據碳十四測年的結果,二里頭文化的出現早于先商文化,從而得出了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均為夏文化遺存的結論。

2019年10月,隨著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落成,夏朝的統(tǒng)治中心在伊洛已成為考古學界公認的事實。

然而,這個事實仍然存在一些明顯的疑點。
1.在所有關于二里頭遺址的學術報告和新聞通稿中,明確指出“二里頭遺址是夏朝中晚期都城的遺址”。這句話隱藏著兩層意義:第一,二里頭并不是夏朝唯一的都城遺址;第二,關于二里頭遺址究竟是哪個夏朝君主在位時期的都城,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結論,只能籠統(tǒng)地概括為中晚期。

事實上,夏商時期由于氣候和周邊形勢的影響,王朝的政治中心并不穩(wěn)定,經常遷都。商朝建立前后遷都多達十余次,而夏朝也不例外。夏朝的統(tǒng)治中心在不同的時期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如陽翟、陽城、平陽、斟鄩、帝丘等地。

2.盡管二里頭遺址已被證實是夏朝中晚期的都邑,與《史記》中記載的“太康居斟鄩……桀又居之”吻合,但如果二里頭是末代君主夏桀的都城,那么商湯伐夏的進軍路線就變得十分奇怪。

根據考古發(fā)現,商文化起源于東夷,而夏文化區(qū)域的東部是夏文化區(qū)域,與二里頭遺址相距6公里的地方發(fā)現了偃師商城,根據測年結果,偃師商城的建立正好接替了二里頭遺址的衰落。

根據這個推斷,商湯在剪除豫東的韋、顧、昆吾三個夏朝附庸國之后,就可以直接進軍洛陽盆地,攻打夏桀。然而,商湯大軍卻選擇了從河南鞏義向洛陽進軍,不僅要克服地勢險阻,還要渡過黃河,最終繞到夏桀的背后發(fā)起攻擊。

難道是夏都東部設有無法逾越的軍事城防,所以商湯采取了繞道的策略?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fā)現表明,它只有宮城而沒有外城,地處平原,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防御。

商湯滅夏的戰(zhàn)役被稱為“鳴條之戰(zhàn)”。如果夏桀的都城在晉南一帶,那么商湯從豫東向太行山南麓進軍,必須翻越山脈和渡過黃河。然而,在歷史上,商湯的軍隊卻從河南鞏義出發(fā),繞道到夏桀的背后發(fā)起突然襲擊。

到底夏朝的中心在山西還是河南?這個問題依然沒有明確的答案。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根據目前的考古發(fā)現和研究,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二里頭文化是夏朝的一部分,但并不一定是夏朝的唯一都城遺址。夏朝的統(tǒng)治中心在不同的時期可能在山西和河南之間遷移。二里頭遺址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遺址,但它并不排除其他夏朝君主在位時期的都城的存在。

關于夏朝的滅亡和商湯伐夏的進軍路線,仍然存在疑點。不同的觀點認為夏桀的逃亡路線可能是向晉南方向,而非豫西或河南。在晉南地區(qū)發(fā)現的東下馮文化可能與夏朝有關,但也存在其他解釋。

夏朝的歷史仍然有許多未解之謎,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考古發(fā)現來揭示真相。對于夏朝的研究,我們需要綜合考慮考古學、歷史文獻和其他相關證據,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個古老王朝的歷史。

分享至:

考古發(fā)現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