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隆宗門牌匾上插著一支箭,200多年來無人敢拔,究竟是誰留下的?

故宮,又稱為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建筑之一,在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相信許多參觀過故宮的人,在見到故宮的宏偉壯麗時,都會為古人的建筑智慧,以及皇宮的奢華豪華所驚嘆。

不過,不知道這些游客有沒有注意到,其實在故宮隆宗門的牌匾之上還插著一支箭,200多年來,無一人敢將這支箭拔下來。

故宮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一向軍備森嚴,這就不禁讓人發(fā)出疑問,這箭到底是誰留下來的?為什么沒人敢拔呢?

歷史背景

關于這支插在隆宗門上的箭,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嘉慶年間。話說自清朝入關以來,經(jīng)過康熙、雍正兩代帝王的勵精圖治,清朝逐漸走向了鼎盛時期。

待到乾隆登基時,國家已是海清河晏,百姓們也都安居樂業(yè),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乾隆一出生,就是一場順風局。

可惜,再順風的局,只要是遇上了“豬隊友”,都得被人逆風翻盤,而乾隆不才,恰好就是這個“豬隊友”。

乾隆雖然號稱“十全老人”,但是他在位期間,卻只顧著自己貪圖享樂,不體恤民力,任由著朝中貪官,搜刮民脂民膏,肆意欺壓百姓。

因此,在乾隆統(tǒng)治后期,天下已經(jīng)開始動蕩不安,各地的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叛亂不斷,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白蓮教了。

此時的乾隆,再后悔也來不及了,只能派出軍隊去鎮(zhèn)壓亂臣賊子,可剛鎮(zhèn)壓完這邊的叛亂,另一邊又起來了,根本無法徹底地斬草除根。還沒等到將最為頭痛的白蓮教鏟除,89歲的乾隆就去世了。

嘉慶即位之后,面對乾隆留下的一堆爛攤子,也是束手無策,盡管嘉慶上位之后,就立刻斬殺了大貪官和珅,整頓了朝堂中的貪污腐敗,但是已經(jīng)丟失的民心,卻再也贏不回來了。

射在牌匾上的箭

嘉慶十八年,白蓮教的支教—天理教,在北京、山東、河南等地發(fā)動起義,以林清為首的叛軍,殺入京城,直逼皇宮,他們的目的就是刺殺嘉慶帝,反清復明。

不過,也許是天佑大清,林清一行人刺殺的日子沒有選好,恰好碰上了嘉慶帝外出狩獵,還沒有歸來。

皇家圍獵是大事,上至皇親國戚,下至朝中重臣都會參加,因此為了安全起見,會帶走大量的軍力,只留下小部分軍隊鎮(zhèn)守皇宮,這也就是為什么天理教,那么容易得手的原因。

這些找不到嘉慶帝的叛軍們,就如無頭蒼蠅一般,被宮中的重兵逼得倉皇逃竄,最后來到了隆宗門這里。

林清一行人見大勢已去,自己既然無法活著走出去,那死也要拉上墊背的,于是朝著鎮(zhèn)守皇宮的禁軍侍衛(wèi)們發(fā)起了攻擊。

兩方交戰(zhàn)之時,不知道是誰射出的一支箭,正好插在了隆慶門的牌匾之上,這也就是后來遺留下來的那支箭。

敵眾我寡,隨著支援的軍隊越來越多,林清率領的叛軍們,很快便敗下陣來,最終全部被皇宮禁軍所剿滅,一個活口都沒能留下來。

戰(zhàn)爭結束后,皇宮內(nèi)一片狼藉,宮人們將戰(zhàn)場清理干凈后,發(fā)現(xiàn)了牌匾上的箭矢

在古代,牌匾就是宮殿的門面,除非皇帝發(fā)話,否則是不能輕易動搖牌匾的。因此宮人們也不敢自作主張,決定等嘉慶帝狩獵回來,再作定奪。

警示后人

嘉慶帝回宮之后,聽聞了這件事情,他認為在他在位期間,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是非常大的恥辱。

于是便決定將這支箭矢,留在牌匾之上,好時時刻刻警醒自己,要勤政愛民,體恤百姓,更要格外注意民間的叛亂,堅決不讓這種事情,再度上演。

不僅如此,等一切塵埃落定之后,嘉慶帝還頒布了“罪己詔”,反省了自己執(zhí)政以來,在國事上的紕漏,向天下人民懺悔。

自此,這支插在隆宗門上的箭,就再也沒人敢拔下來,200多年的時間里,也一直警示著后世人。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