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探秘志 > 考古發(fā)現(xiàn) > 正文

紅山文化時期沒有金屬工具,玉龍是怎么制作出來的?使用了砣機

紅山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紅山文化的墓葬有“以玉為葬”的特性,因此有高度文明的玉器文化,其中又以玉龍(玉豬龍)、勾云形佩、馬蹄形器最為典型。它的玉器文化足以與良渚文化媲美,因此有“北紅山,南良渚”之稱。

有學(xué)者認為,東北地區(qū)可能出現(xiàn)了最早的原始砣機。原始砣機的主體就是一個圓盤。大概下圖:

使用砣機,力度可以更均衡,對于塑造弧線造型會有很大的幫助。紅山文化玉器中以砣成形的有勾云形器、扉棱、孔、刃狀邊、勾形飾。如玉龍高26厘米,斷面直徑2.3~2.9厘米,其底面積840平方厘米,厚2厘米。它的頭前部、眼圈兒外及眼瞼凹下,眼球上弧突起,這些只有用砣機才能做到。

紅山文化中的不同玉器器型會有不同的制作工藝,但是無論是紅山文化也好,還是其它原始玉器的琢磨,都離不開一種物質(zhì),即解玉砂。

如紅山文化的很多玉器上都有眼孔,鉆孔就需要伴以解玉砂。再比如紅山文化的馬蹄形器(箍形器),主要是以線切割法完成制作的,過程中也是離不開解玉砂。在玉器上敷以潮濕的解玉砂,以鉆桿在器物邊緣鉆一小孔,穿入繩線,用兩只手分別握著一根線或皮革條的兩端來回的扯動,掏膛取芯。這種馬蹄形器的內(nèi)部是一個芯子,這個玉芯子可是完整取下來的,已經(jīng)有出土實物證明這一點。所以,完成這樣一件看起來很簡單的馬蹄形器,實則需要費盡玉工一生的心血。

總結(jié)起來,紅山文化時期,完成一件玉器,其步驟大概有5步:

①切割成材。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制作玉器的過程中普遍使用切割成材技術(shù),使器物基本成型,經(jīng)過切割后形成玉材,形狀已基本規(guī)則整齊。

②打磨加工。紅山文化先民們在制作玉器的過程中一般不直接利用切割成材的玉料,而是將玉料進行近一步加工,使邊緣棱角變得圓潤光滑,把平面加工出弧度。

③鉆孔。方法上文已說。

④施加紋飾。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大部分都有紋飾,對玉器施加紋飾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刻線和研磨。紅山文化的線刻又分為陽線與陰線。陽線紋就是玉鳥、玉蠶上的紋路,磨制而成,玉豬龍上的紋飾則是陰線,應(yīng)該是使用了原始砣機才得以完成。

⑤拋光。紅山文化的玉器表面均進行了拋光,拋光的工具應(yīng)該是動物的毛皮。

其實,紅山文化的這些制玉手段,也適用于史前的其它文化!短旃ら_物》里有一段描述,很精準(zhǔn)了概括了中國的制玉:“凡玉初剖時,冶鐵以為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zhuǎn),填沙剖玉,逐忽劃斷,中國解玉沙,以順天玉田與真定邢臺兩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藉以攻玉。”

砣機與解玉砂,這是中國古代玉器制作中極其關(guān)鍵的兩樣(史前時的盤為應(yīng)該是陶制或石制的,而不是金屬的)。就是這樣原始的,看似笨拙的制玉手段,造就了中國古代燦爛的玉器文明。

分享至:

考古發(fā)現(xiàn)相關(guān)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