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遼寧省,有一座非常特殊的寺廟。為什么要這樣說呢?其一是因寺中的僧人都是女性,其二是她們一天只休息4個小時,只吃一頓飯,而這其三就是這間寺廟是禁止香客捐錢的。
如果一個寺廟中全是女性僧人的話,似乎這里就不是寺廟了,而是尼姑庵。
在《說文解字》中對“寺”字有過這樣的解釋,說這“寺”,是“廷也”。那,什么是廷呢?“廷”指的是有“有法度者”。所以,古代的寺指代的不是寺廟,而是朝廷的官署名。
到了東漢年間,“寺”所代表的含義也逐漸有了變化,開始用來指代僧人念佛,藏經(jīng)之地了。
那么,廟呢?《禮記》有云“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這里所說的“廟”指代的是古人在祭祀祖宗時所設(shè)置的宗廟場所。
除了“寺”與“廟”外,古代還有著“庵”。起初,“庵”在古籍中代表的意思是茅草屋,但在佛教傳入中國后,庵的意思也發(fā)生了改變,變成了專供于佛教女信參佛悟道的建筑物了。
但是,遼寧的這個佛寺中明明都是女性佛教徒,為什么還會被冠以“寺廟”的稱謂呢?這還要從這座佛寺的建立之初開始講起。
2001年,在妙融比丘尼的主導(dǎo)推動下,遼寧省的三家堡村中就誕生了一座佛寺,名為“道源寺”。這三家堡村的周遭聳立著群山,被包圍其中的道源寺就顯得更加得寂靜,與世無爭。
這大概也是為什么佛寺會被取名為“道源寺”的原因了,與道教想弄清宇宙運行法則的大道不同,佛教中的道講求的是“自在之行,本心相通”。這就是為什么在佛教中會有“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的八字箴言。
而要想尋找到佛教中道的源頭,必須要沉靜本心,不受外界世俗的干擾才行,這就與道源寺的所處的環(huán)境高度匹配。
此外,道源寺實際上也是出于分流的目的而建的,由于遼寧的大悲寺已經(jīng)無法承載更多僧人了,為了將男女僧人分開而居,于是大悲寺的僧人就與這妙融比丘尼一同創(chuàng)立了這道源寺。
這也是這就是為什么雖然道源寺中全是女性弟子,但是還是使用了“寺”這個代號。
道源寺中除了有大悲寺中遷居過來的女性僧人之外,還收納了一批女性居士。但是,如果想要成為寺中的一員,那同樣也是需要經(jīng)受種種考驗的。
剃度出家,遁入空門,這就代表著與之前人生進行了一次告別。在佛法的感召下,這些女性才會選擇來到道源寺中成為僧人,她們不再眷戀之前的紅塵俗世,專心修行論道。
而道源寺中的僧人,除了要舍棄情愛之外,就連親情都要一并棄絕,這樣才能做到無欲無求,在這個世間再也沒有羈絆。除了這個硬性要求外,這里的僧人還要能吃苦。
因為這道源寺制定了一系列的戒律清規(guī),就比如說這“日中一食”的規(guī)矩。這個規(guī)矩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說道源寺中的僧人在一天只能吃一頓飯。
大家都知道,正常的作息規(guī)律是一日三餐,從未聽過日中一食的說法。可來到了這道源寺中,卻只能一天吃一餐,這是因為這座佛寺想要讓世人感受下真正的苦修是什么樣的。
佛教中的苦修,是要讓教徒舍棄三餐、多眠。在佛教徒看來,通過這苦行就能夠忘卻世間的煩憂,舍棄對時間的欲望,從而進入清凈自在的修行境界。
所以,雖然看上去日中一食的規(guī)定是非常不符合常理的,但這也是為了訓(xùn)練道源寺中女僧的意志力。只有堅持下來的佛教信徒,她們才能稱得上真正的信徒。
假如只是一味地追求口腹之欲的話,肯定是無法從佛教修行中悟得正道根本的。除了吃得少之外,道源寺還規(guī)定其寺中的僧人只許在一天睡四個小時。這同樣也是苦修的一種。
現(xiàn)代人大多都有著不正常的作息規(guī)律,如果讓他們一天只睡四個小時的話,其余時間可能都要依靠咖啡續(xù)命了。但這里的女僧卻不一樣,她們已經(jīng)形成了這種只睡四小時的休息規(guī)律。
在一天睡滿了四個小時后,還是能有著足夠的精神去面對第二天的事物的。
另外,道源寺還有一個特殊的規(guī)矩,那就是不允許香客捐贈。通常來說,寺廟都是會接受捐贈的,一來是為了讓寺中僧人生活得好一些,二來則是為了整修那些已損害的寺廟建筑。
可是道源寺卻不讓這樣做,這也是為了告誡寺中的僧人,只要進入了這間佛寺,就要真的視金錢如糞土了。而且,在這里修行的話,也不會有收入來源。
畢竟,真正的一心向佛之人,又怎么會貪戀那身外銀錢呢!此外,寺中的女僧也不能在身上攜帶錢包等物品,這實際上也是對女僧的心志的一種考驗,去考驗她們是否真的愿意一生吃齋念佛。
并且道源寺也不對外公開宣傳,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打卡,這樣也是為了減少香客想要捐錢的情況出現(xiàn)。
雖然道源寺中的規(guī)矩十分嚴(yán)苛,可卻還是能吸引到那一批真正想要遁入佛門的女性群體。
雖然在這里的生活很是艱苦,日食一餐,一天只睡四小時,還沒有金錢收入,但只有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皈依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