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著名宋代詩人蘇東坡有一首著名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其中道出了極為普遍的一種自我認知現(xiàn)象,人往往很難認清自我,這就是蘇東波效應(yīng),因為人們很容易將一些積極的詞匯用來形容自己,身上總有被夸大或掩飾的特征,下面就跟著探秘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充分的道出了蘇東坡效應(yīng)的精髓,就是人往往很難認清自我,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像身在廬山中,就無法看到廬山的真面目,自我“握在”自己手中,就無法看清。
除了蘇東坡的這句詩,還有美國一位牧師也曾講述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印度的一個富裕農(nóng)民為了獲得世界上最珍貴的寶石,變賣了家產(chǎn)和土地,外出尋找,結(jié)果卻死在了途中,諷刺的是之后有人從他賣出的那塊土地上,挖出了世界上最珍貴的寶石。人們往往辛苦尋求的就是自己手中的東西,這就是認不清自己的后果。
看起來自己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但是人們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本身是有一定差距的,人們往往容易拔高自己,美國心理學(xué)家的一個實驗就能說明這一點,他將25個老熟人找來,給他們每個人9個性格評價標準,比如優(yōu)雅,聰明,粗暴,勢利等,讓他們給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人排序,比如以粗暴為標準,那么誰排第一,誰排第二。
不出所料的是25個人身上都有被夸大或掩飾的特征,人們的自我認知更傾向于一些積極的形容詞匯,而對他人的評價就較為客觀,為什么人們常說要謙虛,就是為了避免拔高自我,只有看清了自我才能更好的看到自己的不足。
在企業(yè)管理上,為了讓員工能夠清晰的認識到自我的不足,最好是在主管考核后,進行員工面談,將結(jié)果反饋給員工,讓他們清楚的看到自己在工作上的不足,同時也給了上下級溝通的機會,這樣就更加了解彼此的期待,并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