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姓屬于一個極為罕見的中華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周王室,周宣王在位時將姬友賜封于鄭地,傳到鄭穆公兒子睔這一代的時候,就開始改為印姓,因為睔的字叫做子印。印姓還有少數(shù)族人可能是滿族改姓或者是漢朝印曹官吏的后代。
1. 源自姬姓
印姓最早可以追溯到周宣王時期,在公元前806年的時候,周宣王姬靜就將自己同母異父的弟弟姬友封為了伯爵,并且給了他一塊封地鄭地,從而姬友就在這里建立了鄭國,鄭姓起源和來歷也就是這么來的,后來一直傳到鄭穆公這一代時,他的兒子睔之后就開始出現(xiàn)印姓,因為睔的字就叫做“子印”,古時候庶系子孫都是以祖先字、謚或者名等為姓的,比如鄭國的大夫印段就是睔的孫子,這時就已經(jīng)形成了印姓氏族。
2. 源自官職名
印姓的起源算是比較單一的,除了大部分都是周王室后裔外,還有小部分源自不同的官吏子孫,比如在漢朝時期就專門設置了五種曹官,其中就包含了“印曹”這一官職,主要負責掌管印章、符印等,而擔任這一官職的官員子孫也就以“印曹氏”為姓,后來自然而然的簡化為了“曹姓”或者“印姓”。
除此之外,其實在北洋時期蒙古族自治的部落中也有這樣的官吏,比如印務梅倫、印務札藍等,不過他們并不是只掌握符印,比如印務梅倫大多相當于現(xiàn)代的副縣長或者主任,而印務札藍則相當于副主任或者秘書,所以這些族人的子孫后代中也有以祖先官為姓的,從而就逐漸形成了印姓氏族。
當然除了蒙古族外,在滿清時期邊境也設置了滿族特有的一種官職,叫做印房章京,主要負責管理當?shù)氐母鱾下屬的官吏分支,算是非常重要的職務,尤其著重掌握將軍府中的文書工作,而這些擔任印房章京的官員子孫也就以此為姓,后來簡化為印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