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姓主要有三大來源,一是源自應叔,周武王滅商之后,他的第四個兒子應叔就被封于應城,建立應國,最終子孫也就以應為姓。二是源自官職名,在西周時期設置了應樂史和應門史,最終子孫也就以官為姓。三是源自古代圖騰應龍,后來應龍氏族的子孫也就以應為姓。
1. 源自應叔
應姓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在周朝初期,周武王姬發(fā)滅掉了商紂之后,他就將自己的第四個兒子應叔賜封于應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平頂山,并且周武王還授予了他伯爵位,最終應叔建立了應國,被稱為應侯,于是他的子孫也就以祖先的封地為姓,一直傳承至今,形成了正宗的現代應姓氏族。
2. 源自官職名
應姓還有另一個起源來自官職名,在西周時期設置了一個叫做“應樂史”的官吏,又被稱為應人或者應師,主要負責王宮貴族的奏樂表演,只是僅專門演奏應鼓這種小型打擊樂器,最終應師的子孫也就以祖先官職為姓,形成了“應師氏”,后簡化為應姓。同時西周還有一個官職叫做“應門史”,主要負責君王出入的開關門,這些官吏的子孫也形成了應門氏,最終簡化為應姓。
3. 源自圖騰應龍
按照《史記·五帝本紀》可以得知,人們從古時候就追崇一種叫做“應龍”的圖騰和形象,其實就是一種帶有翅膀的千年龍,在上古時期燕山北部就出現了以“應龍”為部落圖騰的部族,叫做應龍氏族,后來子孫也就以“應龍”為姓,最終簡化為應姓。
4. 源自改姓
應姓與趙姓起源和來歷一樣,其中也有少數改姓而來的,比如在西周時期,位于山東省金鄉(xiāng)縣的莊周后裔就在清朝乾隆年間遷到了山西省,最終因為避禍而來到山東,后來便改周姓為應姓,取名為“應舉”,以此來匿名避禍,而他的子孫也就傳承了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