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孫權去世之后,東吳勢力一潰千里,后續(xù)繼任者執(zhí)政哪里出了問題?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東吳集團的崛起離不開東吳之主的用人策略。孫權的運籌帷幄,使得東吳之地能夠在紛繁的局勢面前,穩(wěn)如泰山。

然而他去世之后,東吳逐漸衰退,最后導致滅亡。

這中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孫亮在位

孫權去世之后,孫亮繼位,東吳衰落的態(tài)勢便不可逆轉。孫亮自然不如之前三位吳主一般勇武英明,但是也的確是個聰明之主。

小說中寫到孫亮機智辨別黃門謊言一事就可窺見一二!吳歷》中載:

亮后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黃門至中藏取蜜漬梅,蜜中有鼠矢,召問藏吏,藏吏叩頭。亮問吏曰:“黃門從汝求蜜邪?”吏曰:“向求,實不敢與。”黃門不服,侍中刁玄、張邠啟:“黃門、藏吏辭語不同,請付獄推盡。”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謂玄、邠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當俱濕,今外濕里燥,必是黃門所為。”黃門首服,左右莫不驚悚。

吳主孫亮從西苑出來后想要吃生梅,于是派遣黃門到中藏取蜂蜜回來蘸著吃。孫亮發(fā)現(xiàn)蜜罐中有老鼠屎,就把負責存儲蜂蜜的小官叫來問話。

孫亮直接問到黃門,是否從他那里取了蜂蜜,藏吏說黃門來過,但是自己實在是沒敢給。

黃門拒不承認。侍中刁玄和張邠認為黃門和藏吏兩個人的說法不一致,不知道信誰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兩個人都收押到監(jiān)獄里,然后慢慢地查清真相。

孫亮心中卻早就有了檢驗的方法,只見孫亮派人將蜜罐中的老鼠屎切開。孫亮解釋道,如果這個老鼠屎原本就是在蜜罐中的,由于浸泡的時間太久,里邊和外邊就都是濕的。

現(xiàn)在的情況是,老鼠屎只有外面是濕的,里邊卻是干燥的,很顯然是后放進去的,所以一定是黃門干的。黃門這才承認是自己做的,身邊的侍從都對孫亮的智慧感到十分驚訝。

孫亮雖然聰明,身邊卻沒有諸如陸遜、諸葛瑾一類賢臣輔佐。孫權臨終前的太傅諸葛恪,是諸葛瑾之子。孫權因為他的才能,任命他從事軍政事務。

但是不同于諸葛瑾的謹慎,諸葛恪好大喜功,性格剛愎自用,驕傲狂妄。對待臣下更是聽不得有悖自己的言論,斬了蔣延正是為此。

諸葛恪北伐失敗以后,怕被吳地大臣們議論,所以才發(fā)生殘害公卿的事情。

孫亮的性格極為懦弱,忌憚諸葛恪也只能密謀殺之,“朕見此人,亦甚恐怖;常欲除之,未得其便。今卿等果有忠義,可密圖之。” 而孫峻等人想要殺掉諸葛恪,實際上完全出自他們的嫉妒心理。

因為諸葛恪掌管御林軍,侵犯了他的權力,于是孫峻利用諸葛恪的過失,說他將有不臣之心。至于諸葛恪到底有沒有不臣之心,倒是未必。

他最多只是想要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然而卻被政敵所利用,將他殺害了。這件事反映出了孫權死后,吳國的內(nèi)政其實是十分混亂的,早就不如之前那樣團結。

吳主孫亮幼弱,無論是氣魄還是智謀都不及之前的吳主,是無法坐鎮(zhèn)東吳的。后來孫峻死后,孫琳輔政。

孫琳為人更是殘暴,將大司馬騰胤、將軍呂據(jù)和王淳等人都殺害了,大權都歸到了孫琳手里。東吳的政亂從未停止,爭權斗勢之事時有發(fā)生。

孫亮雖然聰明,但是對于吳國的情況也是無可奈何。后來孫亮又以同樣的方法想要使全紀誅殺孫琳,全紀之母是孫琳之姊,導致這件事情最終敗露,孫亮被逼退位。

倘若孫亮也有孫權一樣能夠舉眾人之力以保江東的能力,東吳或許也就不會走向衰敗了。

孫休上位

孫亮退位以后,孫休被請回做君主。車輛行進到布塞亭的時候,孫恩率車架前來迎接,孫休不敢乘坐輦車,于是坐小車進入城內(nèi)。東吳的文武百官都在道路兩邊跪拜迎接孫休,孫休見到這種情況慌忙下車答禮。

“不敢”和“慌忙”將孫休的懦弱姿態(tài)展露出來,早就沒有之前幾位君主的氣魄。孫琳權傾朝野,孫休懼怕孫琳內(nèi)變,竟然多次加以恩賜,以為這樣就可以將孫琳安撫住,但是孫琳對孫休的賞賜并不滿足,孫休得知以后日日不得安睡。

能被臣子驚嚇成這般模樣,一定不是能夠治國的明君,內(nèi)憂外患的東吳走向覆滅只是旦夕之間的事情。

孫皓上位

孫休去世時,當時為烏承侯孫皓成為朝廷官員心中的帝王人選之一。左典將軍萬彧因為太子年紀太小,不同意立太子為君主,建議考慮烏承候孫皓。

左將軍孫布也認為孫皓的才華和見識能夠勝任帝王之位。丞相濮陽興覺得立孫皓為王的建議可取,將大臣們的建議告訴給了朱太后。

朱太后沒有吳太夫人的胸懷見識,說道:“吾寡婦人耳,安知社稷之事?卿等斟酌立之可也。”朱太后雖然沒有想要干預政事的想法,但是從她對此時并無其他異議可以看出,至少烏承侯孫皓在即位之前,在大臣們的心中的形象是比較好的。

三嗣主傳》中記載:

左典將軍萬彧昔為烏程令,與皓相善,稱皓才識明斷,是長沙桓王之疇也,又加之好學,奉遵法度,屢言之于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興、布說休妃太后朱,欲以皓為嗣。朱曰:“我寡婦人,安知社稷之慮,茍吳國無隕,宗廟有賴可矣。”于是遂迎立皓,時年二十三。

史傳中記載,萬彧推薦孫皓,是因為他曾經(jīng)做過烏程令的官職。孫皓是烏程侯,兩個人交往密切,關系非常好。

所以萬彧對孫皓的還是比較了解的,在他的眼里,孫皓是一個即擁有才華見識,又英明果斷的人。并且還將孫皓同孫策進行比較,說孫皓有孫策那樣的疇略,再加上孫皓聰明好學,嚴格奉行和遵守國家的法度。隨后在眾人推薦下,孫皓就順利的承接了君主之位。

孫皓在才識方面的確有著過人之處,但是德行上,已經(jīng)為后來性格的改變進行了暗示。

《三嗣主傳》中寫道:“西湖民景養(yǎng)相皓當大貴,皓陰喜而不敢泄。

當時西湖附近的居民景養(yǎng)給孫皓相過面,說孫皓有十分尊貴的命,孫皓偷偷的高興卻不敢讓別人知道。

可見孫皓是一個非常會隱藏自己的人,不過分張揚,也不會輕易的將自己的缺點暴露出來。孫皓繼位之后,兇暴殘忍,沉溺于酒色,朝廷上下大失所望。

文中對于孫皓暴虐的描寫令人不甚唏噓:

主皓每宴群臣,皆令沉醉;又置黃門郎十人為糾彈官,宴罷之后,各走過失,若有犯者,或剝其面,或鑿其眼。

孫皓領導下的東吳,如一盤散沙。孫皓恣意妄為,“將疑于朝,士困于野”,這種局面使得東吳上下人人自危,忠臣進言卻屢遭殺害,大兵到來之際,這樣的東吳已經(jīng)沒有當初的凝聚力,東吳最終毀于暴虐之主孫皓的手上。

后記

孫亮時期,吳國勢力開始衰退,孫休時期更弱,最后孫皓投降司馬炎,吳國正式滅亡。

英明的吳主對于吳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同樣重要的還有能夠盡心輔佐吳主的文臣武將們。不難發(fā)現(xiàn),吳主與吳臣之間存在一種良性的關系。

吳主英明果決,運籌帷幄。吳臣英才輩出,諫言獻策。可以說,東吳的逐步強大離不開這種君臣和諧、齊心治國的治理方式。

后期的吳主軟弱與暴虐,中貴弄權,導致吳國走向覆滅也正是說明了這一點。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wǎng)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nèi)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lián)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