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6日,國家航天局發(fā)布了兩張由天問一號拍攝的火星側身影像,當時它已在火星停泊軌道運行了一個月,正在用自身攜帶的科學儀器對火星開展探測并收集數(shù)據(jù)。
根據(jù)相關消息,天問一號探測器預計將于5月著陸火星,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但作為一艘2020年7月23號就發(fā)射的探測器,2021年2月4日就穩(wěn)定在火星軌道的天問一號,為什么要等3個月整整100多天,才能在火星著陸呢?
要知道同樣發(fā)射于2020年7月的美國毅力號火星車,根本沒有在火星軌道過多停留,直接在2021年2月19日采用"空中起重機"的方式著陸到了火星,并于3月4日進行了火星行駛,將來還要在火星放飛攜帶的無人機。
同為火星探測器,相似的發(fā)射時間和相似的抵達火星時間,是什么原因讓天問一號在火星軌道徘徊3個月呢?
答案是地圖
想要讓探測器降落到另一個星球上,不論是月球還是火星,首先要做的就是對目標星球進行高精度環(huán)繞測繪,對預定著陸區(qū)進行排查和選擇。正是因為嫦娥一號和二號做了這些工作,才有了后來嫦娥三號四號和五號的成功著陸。
所以天問一號繞火星三個月其實就是在繪制火星地圖,對火星地表進行高度測繪,重點調查火星烏托邦平原上的兩個預定著陸點,如果火星上存在生命或者曾經(jīng)存在過生命的話,這兩個位于火星古河道內的著陸點,就是最有可能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的地方。
掌握足夠詳細的火星三維地形數(shù)據(jù)后,天問一號便會著陸火星。
參考之前美國的洞察號火星著陸,我國的天問一號應該會隨著軌道高度降低,以一種相對溫和的方式進入火星大氣層并減速,最后憑借降落傘和反推火箭安全著陸到火星上,然后火星車開始巡視火星,軌道器繞火星公轉并中轉數(shù)據(jù),進行一系列科研任務。
折戟沉沙的螢火一號
正在測繪地形的天問一號,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是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2011年搭乘在俄羅斯“福布斯-土壤”號火星探測器上的螢火一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它當時的任務是環(huán)繞火星軌道開展科研工作,但由于俄羅斯方面運載火箭的故障,“福布斯-土壤”號和螢火一號連地球都沒飛出去,就直接墜毀在太平洋了。
5500萬公里之外的"第二地球"?
目前地球上最了解火星的機構是NASA,按照他們對火星的研究,這顆現(xiàn)在在視覺上呈現(xiàn)赤紅色甚至是土黃色的星球,在40多億年前的太陽系初期階段,其實是一顆被液態(tài)海洋包裹的藍色星球,由于地球生命就誕生于海洋之中,所以NASA認為遠古時期的火星很可能是擁有生命的,未來或許能在遍布火星的干涸海床上找到它們的遺跡,甚至是直接在火星現(xiàn)在的地下液態(tài)水湖中發(fā)現(xiàn)真正的火星生命。
但想要更深入地了解火星,僅靠天問一號或者美國毅力號這樣的火星探測器是遠遠不夠的,在人工智能尚處于人工智障的階段,載人登陸火星才是了解這顆星球最好的辦法。
把人送上火星
以目前的技術展望近未來時期,以大型運載火箭為主體的星際飛船就是前往火星的唯一選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馬斯克目前屢試屢炸的星艦飛船,由于這種飛船能回收助推器和整流罩,所以用它載人登火要比其他飛船便宜得多,但短則數(shù)月長達半年的航程時間其實才是載人登火的最大障礙。
目前位于地球軌道的國際空間站雖然只有幾個人駐守,但每隔一段時間都需要貨運飛船去送補給,而飛往火星的半年時間里,地球世界不可能發(fā)射貨運飛船去送補給,因此要么宇航員能一覺睡半年直接到火星,要么飛船上就得裝上天量補給物資,甚至得為物資專門準備幾艘飛船伴飛,最后一起降落到火星充當前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