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科學探索 > 正文

美國計劃2024年重返月球,現(xiàn)在只剩3年時間了,NASA能成功嗎?

1969年7月21日2點56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邁出了第一步,并將其稱為“個人的一小步,全人類的一大步”

55年后的今天,雖然我們不清楚那句曾經占領男廁所的標語,是否是受到了阿姆斯特朗的啟發(fā),但美國登月的真實性在這半個多世紀以來,經常被全球范圍內的民眾質疑,和登月有關的陰謀論也層出不窮。

按照現(xiàn)在美國官方的說法,NASA曾在1969年到1972年間先后六次把12名宇航員送上過月球,并且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有感于科技的進步和其他航天強國的追趕,NASA還會在2024年重返月球,在月球軌道建造門戶空間站,讓至少四名宇航員在月球上長期駐留,再進一步還要建設月球基地。

但目前看來,美國重返月球的計劃更像是一個騙局,就像當年攛掇前蘇聯(lián)一起搞太空競賽和星球大戰(zhàn)計劃,最后自己雷聲大雨點小,成功拖垮競爭對手一樣。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現(xiàn)在已經2021年了,NASA重返月球的流程卻好像還沒開始,不論是各項技術設備的招標,還是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的研制,都好像鏡花水月一般虛幻。

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不論美國重返月球的計劃是否能如期實現(xiàn),他們這么做的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在未來的“太空競賽”中壓過中國,就像當年在冷戰(zhàn)時期用載人登月壓過前蘇聯(lián)早期在航空航天領域的風頭一樣。

得益于“規(guī)劃大師”的天賦,早在上世紀就開始實施的中國航天計劃,在最近幾年迎來了井噴式的成果,從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到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再到地球軌道上的天宮空間站和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

對不了解中國規(guī)劃能力的國家來說,短短數(shù)年時間冒出這么多航空航天領域的高精尖成果,是很令人震驚的。這種震驚反應到歐盟和俄羅斯身上后,前者派出了自己的宇航員赴中國訓練,期望以后能進入中國的空間站里做實驗,后者則要和中國聯(lián)手建立月球基地。

但在美國看來,中國在太空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新成果都屬于威脅,因此NASA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才要在2024年實施。

在該計劃中,NASA會在月球南極附近的沙克爾頓環(huán)形山建立月球基地,因為這座環(huán)形山的陰影部分有水冰,除了供給基地宇航員生活外,還能分解成氧氣和氫氣,為飛船返回地球提供燃料,但這次重返月球最重要的目標,其實是月球上的氦3。

作為最理想的可控核聚變原材料,氦3在地球上儲量極少,但月球上僅表面區(qū)域就有100萬噸氦3,在不到200噸氦3就能滿足全球一年用電量的情況下,它自然就成了各國去月球最大的動力,誰能搶先一步開采月球上的氦3,誰就掌握了未來太空時代的能源命脈。

隨著我國嫦娥工程第一階段“探測器繞落回”的圓滿完成,下個階段將重點發(fā)力載人登月,再下一步就是建立月球基地,實現(xiàn)地月往返常態(tài)化。

需要指出的是,在嫦娥工程穩(wěn)步推進時,載人探測火星的項目也會同步進行,根據(jù)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小軍的演講,火星探測的第一步是機器人采樣和基地選址,第二步是載人火星著陸和火星基地建設,第三步是開通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航班飛船,建立地球-火星經濟圈。

回首過去幾十年來的航空航天發(fā)展,我們不難看出,中國航天最強大的就是“恐怖的規(guī)劃能力”,動輒十數(shù)年甚至數(shù)十年的遠景目標,最后總能如期實現(xiàn),現(xiàn)在我們看來還相當科幻的“地球-火星經濟圈”,肯定也會在幾十年后成為現(xiàn)實。

榮耀的背后刻著一道孤獨,中國航天星辰大海的背后,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努力和奮斗。

分享至:

科學探索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