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科學探索 > 正文

1億攝氏度運行101秒 我國人造太陽迎來突破 可控核聚變要來了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我們對化石燃料的消耗速度越來越快。然而,這些化石燃料是地球與太陽經過漫長歲月反應形成的,據專家預測,現存的化石燃料僅夠人類再使用兩百年。當這些燃料耗盡時,我們是否注定走向滅亡?答案是否定的。國際新能源研究的主要方向指向了一種被稱為"人工太陽"的科技創(chuàng)新,這將使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一、"人工太陽"

"人工太陽"并不是在天空制造一個新的太陽,而是一種受控的熱核聚變反應堆。它之所以被稱為"人工太陽",是因為能量產生的原理與太陽相似,都是通過氫元素的核聚變實現的。

與目前的核電站使用的鈾和钚不同,"人工太陽"的核聚變過程涉及到質量較小的原子,主要是氫元素及其三種同位素:氕、氘和氚。

二、核聚變能量

根據物理學原理,原子核由不帶電的中子和帶正電的質子組成。由于兩個帶正電的原子核會相互排斥,當原子核靠近到一定距離時,強核力將在兩個原子核之間產生作用。當強核力壓倒電磁力后,原子核會發(fā)生碰撞并結合在一起,兩個較輕的核會變成一個較重的核。在這個過程中,質量的損失將轉化為核聚變能量。

三、實現可控核聚變并非易事

目前的氫彈雖然屬于核聚變,但其能量釋放過程過于短暫,無法轉化為電能。國際上對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主要有兩種方式:磁約束核聚變和激光約束核聚變。

如前所述,要實現強核力壓過電磁力并觸發(fā)核聚變,需要超高溫度或超高壓力。例如,太陽的中心溫度達到了1500萬攝氏度,同時還有由于質量巨大而產生的向內坍縮的超高壓力,約為3000億個標準大氣壓。然而,這樣的壓力只能在恒星內部實現,在地球上無法制造出如此高的壓力環(huán)境。

因此,我們通過提高溫度來彌補不足。目前,我國的托卡馬克裝置內溫度已經達到了1億攝氏度,并且能夠維持1億攝氏度的聚變環(huán)境超過100秒。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這100秒內輸入的能量仍然小于輸出的能量,因此無法用于發(fā)電。

四、什么是托卡馬克裝置

上世紀50年代,蘇聯科學家首先提出了托卡馬克(TOKAMAK)的概念,這個詞由環(huán)形(TOROIDAL)、真空(VACUUM)、磁場(MAGNETIC)和線圈(COIL)幾個詞組成。托卡馬克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控制高溫等離子體的裝置,是可控核聚變研究的主要設備之一。它由一個環(huán)形的真空室和一系列螺旋狀線圈組成,通過在等離子體周圍創(chuàng)建強大的磁場,將等離子體約束在中心區(qū)域,防止其接觸到容器壁而損失能量。

現代托卡馬克實驗設備,如中國的"東方之光"等,采用了先進的超導磁體技術,可以產生強大的磁場來約束等離子體。通過在等離子體中注入氫同位素,如氘和氚,然后加熱等離子體到非常高的溫度,可以實現核聚變反應。

當等離子體達到足夠高的溫度和密度時,其中的氫同位素核會發(fā)生碰撞并結合在一起,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可以轉化為熱能,然后通過傳熱介質轉化為電能,用于發(fā)電和供應能源。

然而,要實現可控核聚變并將其應用于能源生產,仍然存在許多技術和工程上的挑戰(zhàn)。其中之一是如何維持等離子體的穩(wěn)定性,防止其與容器壁接觸并損失能量。還需要解決如何高效地加熱等離子體、如何處理產生的高能中子輻射等問題。

盡管目前的可控核聚變技術仍處于實驗研究階段,但科學家們對于實現可控核聚變并將其應用于能源生產充滿信心。在不久的將來,人工太陽可能成為一種清潔、可持續(xù)和高效的能源解決方案,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電力和熱能,邁向一個更加環(huán)保和可持續(xù)的未來。

分享至:

科學探索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