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雖然并未設立宰相這一職位,但在非正式場合下,人們習慣將內(nèi)閣大學士稱為宰相,這是受中原文化影響的結果。準確來說,只有那些兼任大學士和軍機大臣的官員才能真正被冠以宰相的尊號。更為謹慎的說法是,只有那些兼任內(nèi)閣首輔和首席軍機大臣的官員才可被視為真正的宰相。這稱謂的弊端之一在于,在清代的官場中,人們傾向于使用更為尊貴的稱呼。乾隆皇帝統(tǒng)治時期,協(xié)辦大學士有時被尊稱為“相國”,尤其在野史筆記中,對于宰相、中堂、相國等稱謂的使用異常頻繁。晚清時期,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三位重要人物曾被賜予殿閣大學士的榮銜。對于這些官員的尊稱,人們通常將左宗棠尊稱為“左爵相”,而對李鴻章則有“李中堂”、“李相”的尊稱。然而,曾國藩卻通常以“曾文正”之名被尊稱,相較之下很少使用“曾相”的稱謂。
一、功勞之巨,朝廷戒備重且限制多
曾國藩,是太平天國運動后崛起的杰出人物,他領導的湘軍在戰(zhàn)爭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咸豐皇帝甚至因他攻破金陵而贊譽稱:“能夠攻破金陵的人,可封為郡王。”由于滿洲貴族對的嫉妒,稱清代沒有異姓封王的先例。這一說法顯然是荒謬的,因為在清朝歷史中,像曾國藩這樣的異姓封王并非少數(shù),且大多在他之前已有先例,只不過是朝廷找了個借口而已。
曾國藩被譽為清代一位權威獨斷的總督,在擔任兩江總督期間,朝廷賦予了他節(jié)制四省軍權的重任,甚至江寧將軍都需聽從他的調(diào)遣。然而,由于慈禧太后對他的疑慮,朝廷設下重重防范,曾國藩不得不主動裁撤湘軍。由于朝廷的猜忌,人們在曾國藩生前不再敢對他過高地稱譽,他去世后,人們習慣以“文正公”來稱呼他。這只是曾國藩人生中最后的低谷。在他的一生中,他以勇氣和智慧戰(zhàn)勝了一切困難,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傳奇。
二、后半生未在京任過職
曾國藩以翰林出身而聞名,他的前半生仕途一帆風順,以“十年七遷”的美譽廣受贊譽。在湘軍組建之際,他的官職已是侍郎的正二品,隨后由于軍功升遷,成為總督、協(xié)辦大學士、大學士。雖然清代總督兼任大學士的情況并不罕見,比如鄂爾泰在雍正朝之前已擔任云貴總督,但那時并沒有人將其稱為中堂或宰相。
當鄂爾泰被召至京城后,很快就擔任軍機處的首領,這時他才真正成為宰相。左宗棠在收復新疆后,晉升為東閣大學士、二等侯。野史筆記中有記載,在左宗棠未到京城任職之前,人們對他的稱謂是“左爵爺”。
光緒七年,左宗棠奉旨入京,被調(diào)至軍機處任職。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只有左宗棠擔任過軍機大臣的職位,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左宗棠可以被稱為“宰相”。因此,他的稱謂也由此改變,變?yōu)榱?ldquo;左爵相”。然而,由于左宗棠的名字與“中堂”的發(fā)音相近,同僚們認為稱呼他為“左中堂”或許不夠尊敬,因此一般較少使用這個稱謂。
李鴻章與曾國藩的情況又有所不同,盡管他也是地方官員。當李鴻章職位達到巔峰時,他擔任了數(shù)個要職,除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外,還是海軍衙門的會辦大臣。海軍衙門是晚清時期平行于軍機處和總理衙門的一個機構,由醇親王擔任海軍大臣。然而,實際上,醇親王只是一個虛職,海軍衙門的真正權力都掌握在李鴻章手中,而且海軍衙門的主要任務也是為北洋海軍提供服務。
此外,李鴻章還以文華殿大學士的身份高度參與朝廷的內(nèi)政和外交事務,因此他的身份并不屬于地方官,而是直接歸屬于朝廷的重要人物。因此,無論是生前還是逝世后,官場上對他的尊稱始終是李中堂、李相。
三、所處時代背景的不同
清代地方督撫的實力逐漸提升,尤其是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后。曾國藩是第一位漢人督撫,然而他未能親身見證漢人督撫“作威作福”的盛世。歷史記錄中提到了“同光中興”,這一時期是指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被平定,一直延續(xù)至甲午戰(zhàn)爭。在這段時期內(nèi),洋務運動興起,引起了廣泛關注。湘淮軍集團的核心人物,如左宗棠、李鴻章等在洋務運動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朝廷事務。曾國藩是洋務運動的發(fā)起人之一,但他過世得較早,未能親身體驗這場變革所帶來的紅利。若是他再多活十年,將不可想象他的聲望將達到何等高度,成為不可撼動的宰相。
按照清代的慣例,即便外省總督擁有大學士的頭銜,也不能被稱為宰相。在整個清朝歷史上,宰相這一稱謂并不常見,甚至乾隆皇帝本人也反對使用“宰相”這個稱呼。即便像福康安這樣備受皇帝厚愛的頂級精英,也未有人敢稱其為宰相。
唯一一位在正史中被賜予宰相頭銜的人物是劉統(tǒng)勛。乾隆時期,大學士軍機大臣劉統(tǒng)勛逝世,乾隆深感痛惜,對其功績贊譽有加,特賜謚號文正,并譽之為“真正的宰相”。這是清代官場中極為罕見的例子,凸顯了劉統(tǒng)勛在乾隆皇帝心目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