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明軍潰敗后,清軍繳獲鐵制頭盔123頂,皮盔130頂,鐵甲只有兩副

這一仗發(fā)生在清順治十五年的三月二十八日,這順治十五年是哪一年呢?就是公元1658年,是大明朝永歷十二年,也就是橫州二次淪陷之后大概兩個月左右,清廣西提督,原先的定南王孔有德部將線國安接到駐扎在廣西賓州的部下左協(xié)右營中軍游擊將軍劉彥明和右協(xié)左營中軍游擊李明二人的塘報。

 

塘報內稱根據(jù)望高百總的報告:自南寧方向而來的明軍到達丁橋口,距離賓州清軍大營只有六七里,明軍人數(shù)眾多,士兵挑著盔甲,漫山遍野。二人于是帶領部下左協(xié)前營千總孫堯相、把總陳明達、左營千總徐昇、把總夏應魁、中營千總李友功、千總張維賢、把總李仕丁、把總丁應魁、管內丁把總李四、火器把總劉三國、內丁劉爾希、內丁龐汝英、右營把總杜松、后營千總王志國、把總王文勝、右協(xié)先鋒王順、右 協(xié)前營千總劉成玉、把總王善賢、左營把總孫一虎、后營千總鄭彪、千總王君富、把總黃應科、把總王仕賢以及防賓游擊景文通部下的把總李報國、都司彭萬珍、都司陳維藩,兵分六路向南明軍隊發(fā)動進攻。

當然你別看上面這一大堆清軍的綠旗軍官,實際上劉彥明、李明這兩個人總兵力才3000人,景文通的部隊具體人數(shù)不清楚,但考慮到正常編制之下整個廣西的綠營兵總數(shù)也才一到二萬之間,再考慮到明清戰(zhàn)爭期間明清兩方總兵、參將、游擊諸將領所掌握的官兵少則幾百人,多不過3000人,所以景文通僅僅作為一個暫時駐扎在賓州的游擊將軍,其手下官兵的人數(shù)應該不會超過2000人,應該在1000人左右。也就是說,此次清軍的兵分六路,總兵力在4000左右。

來襲的明軍是駐扎在南寧的原孫可望部將?岛钯R九儀部,賀九儀在南寧手中有戰(zhàn)兵5000人,加上余丁和所謂的“小丁”總共有1萬人,這次來丁橋口的明軍有3000多,其中騎兵五六百人。

明軍在這一天的卯時來到丁橋口當即就遭到了清軍襲擊,到這一天的午時被清軍打敗,清軍稱活捉明軍數(shù)百人,還當場斬殺無數(shù),但其中有很多人說話聽不懂,所以說這些人都被就地處決了,只有四名說話能被清軍聽懂的被留了下來,接受了審問。

此戰(zhàn)清軍損失出奇地輕微,戰(zhàn)場上沒有任何人陣亡,只有27名輕重傷員,其中1人回營之后重傷而死,戰(zhàn)馬受傷八匹,回營之后死去三匹。然后咱們再看看清軍在戰(zhàn)場上繳獲了些什么東西:大旗六面、鐵甲兩副、用于督陣的大旗兩面、大刀有三十三口、腰刀有十四把、弩有四把,戰(zhàn)馬只繳獲了十三匹,然后繳獲最多的居然是頭盔,鐵壯帽被繳獲了一百三十二頂,皮質頭盔被繳獲了一百三十頂,交趾火銃一百零二桿,除了這些還有什么長槍、棉甲、棉挨牌這些東西那是“不可數(shù)計”什么是壯帽呢?明代史料《國初事紀》記載當時的士兵“頭戴闊檐紅皮壯帽,有猛烈二字小旗,后地廣,易用鐵甲等器”其中提到的一個關鍵詞“闊檐”所以這繳獲的鐵壯帽其實就是現(xiàn)在俗稱的明軍飛碟盔。

你說這戰(zhàn)報有問題嗎?你要細想的話那肯定是有的,首先明清兩軍是從卯時一直打到午時,也就是從凌晨的五點到七點一直打到中午十二點,打了一個上午,4000人總共才傷了27個?當年薊州明軍南兵兵變,明軍鎮(zhèn)壓部隊的受傷數(shù)字也就30多人,殺死叛軍120多人,但這是建立在石門叛軍迅速被擊潰的前提之下。這里打了一上午,怎么也談不上“迅速擊潰”。

明軍長槍手。第二個問題就是,廣西巡撫于時躍并沒有在這篇揭帖之中提到明確的斬首數(shù)字,之前咱們介紹的興安之戰(zhàn),興安總兵任珍帶著自己麾下的4000人四處攻打不愿意剃發(fā)的土寨,連每座寨子中所清理出來的尸體數(shù)量都詳細地報了上去,反正這篇揭帖我是沒看到有具體的斬首數(shù)字。第三個問題就是:被繳獲的棉甲、長槍那十分莫名其妙的“不可計數(shù)”連頭盔都列出了數(shù)字,棉甲、長槍為什么只列出了一個“不可計數(shù)”呢?

咱們可以根據(jù)這些繳獲的戰(zhàn)馬盔甲武器,估算一下此戰(zhàn)明軍的大致傷亡數(shù)字:十三匹戰(zhàn)馬就代表著明軍騎兵的陣亡或者被俘數(shù)字下限是13人。被繳獲的大刀有33口,腰刀有14把,所以明軍可以確定的陣亡數(shù)字應該是13人到30人左右,但又考慮到那100多桿鳥銃,所以實際陣亡的人數(shù)可能會更多一些。有人可能會提到那200多頂鐵、皮頭盔,我只能說這些數(shù)字沒有首級數(shù)字做擔保,所以不具有參考價值,如果一頂頭盔真就代表一條明軍的人命的話,那為什么被繳獲的鐵甲只有兩副?棉甲是“不可計數(shù)”?清方還說自己活捉了數(shù)百人,因為聽不懂俘虜在說什么話,所以通通都處決掉了。但真正被押解回去的俘虜只有那4個所謂“語音明者”。

綜上所述,明軍的死亡數(shù)字可能在33人到100人之間,那被繳獲的200多頂頭盔大概有一多半是潰兵在逃跑的時候丟掉的,可見此時的南明軍隊士氣之低,根據(jù)那4個被俘的明軍自己的供詞也可窺見一二 。第一個明軍俘虜名叫劉三杰,是陜西人,這個人其實也是湖廣辰州總兵徐勇的舊部,1652年孫可望大軍攻破了辰州,徐勇在混戰(zhàn)中被擊斃,麾下人馬全軍覆滅,劉三杰被俘,就此加入明軍,此次是隨同明軍總兵曹友來賓州打仗;另外一個人叫張明旺,是湖廣安陸府人,也是徐勇舊部,按照他的說法,當?shù)氐乃^“土賊”李啞請求賀九儀發(fā)兵攻打賓州清軍,土賊就是清廷對于非正規(guī)的抗清力量的蔑稱。

李啞說賓州的兩營清軍實際上都是團練,然后賀九儀出動了3000余人,劉三杰、張明旺這哥倆也跟著來了,等到了地方一看,這來的是“清朝兵馬”于是這哥倆把盔甲一脫,把槍一扔,直接向這邊跑過來投降了,其他兩個一個叫劉云,劉云也是徐勇舊部,最后一個叫張宗元,此人自稱是寶慶府人,在當?shù)睾褪迨迳钤谝黄,四年前出來賣布的時候,被南明軍隊拉走當了兵,然后趁著明軍戰(zhàn)敗,跑到清軍陣前投降。這些人才交到了一個有趣的細節(jié),就是這些被俘的清軍剛剛到云南的時候,明軍不許他們出營,一直到頭發(fā)長長了,才把他們重新拉出來當兵。

 

總體上來說,這場仗打得肯定是相當窩囊的,在人數(shù)大致相等的情況下,被人打敗,還損失了大量的軍械,賓州清軍損失輕微,可以說是相當丟人了。而更危險的地方在于,為什么劉彥明和李明會帶領3000名綠營戰(zhàn)兵突然出現(xiàn)在賓州,因為這些人本來就是給即將到來的滿洲八旗兵打前站的,而而這一場仗實際上也暴露了南明政權在孫李內訌之后的虛弱。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