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科舉是隋唐之后政府取士的主要方式 明清科舉考試分幾個等級

 明清科舉考試分四個等級。自南北朝時期起,我國政府便萌生了選拔有用之才的念頭,創(chuàng)立了"舉明經(jīng)"等科舉制度,但九品中正制依然占據(jù)主導地位。直到隋文帝楊堅時,分科考試制度正式設(shè)立,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使官員選拔不再僅限于士族,開始不問門第、出身。隋煬帝楊廣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增設(shè)了進士科,形成秀才試、進士試、明經(jīng)試的完整選拔流程,直接影響了后世官員選拔。

一、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頒布開科取士制度

考試內(nèi)容主要局限于四書五經(jīng),考試文體通用八股,因此被稱為"八股取士"。古代科舉制度進入鼎盛時期,一直延續(xù)至清朝滅亡。

二、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的幾個等級:

1、最終級-殿試:所有參加考試的人均有機會做官,但會出現(xiàn)前三甲,第一名為狀元。

2、會試:全國性考試,每三年舉辦一次,錄取三百名,考中者成為貢生,有資格參見殿試。

3、鄉(xiāng)試:地方性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考中者成為舉人,有資格進京考貢生。國子監(jiān)的學生也可以參加會試。

4、童生試:最初級考試,包含縣試、府試和院試,通過后成為學子,需要全部通過才能參加舉人考試。

科舉考試成為我國古代讀書人的一生追求,被譽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許多人十年寒窗苦讀,僅為一朝金榜題名的機會。雖然科舉給予窮人機會,但大多數(shù)讀書人仍未能如愿以償,他們的生活極為不易。

洪秀全也曾多次試圖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但除了第一次縣試,其余多次落選,最終走上了反清道路?婆e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塑造了無數(shù)讀書人的命運,成為古代士人的夢寐以求。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guān)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