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2000年,江西小伙遵遺囑將父制成“木乃伊”,供奉家中無人敢拜訪

二〇〇〇年,江西一個農(nóng)村小伙的父親去世了。和別人不同,他并沒有選擇將父親火化安葬。而是遵循父親缸藏的遺愿,將遺體速成金身供奉在家里,從此無人敢來拜訪。

這個小伙名叫林上水,他的父親為什么提出這樣“奇怪”的要求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古人云:“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

孝道,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許許多多的人為了孝順自己的父母都做出過感天動地的事情,并被傳頌至今。

古代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嚙齒痛心”、“百里負(fù)米”,“臥冰求鯉”,個個都是孝順父母的典范。

即使是萬人之上的漢文帝,在自己的母親病重的時(shí)候,他也會衣不解帶地親身侍奉在母親身旁。

甚至母親吃的湯藥,他都要親自嘗過之后才能安心讓母親服用。

就算是家境貧寒的仲由,窮得自己吃野菜,也愿意從百里之外背著米回家侍奉雙親,自己舍不得吃一口。

但是,也有許多孝順的行為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

比如“埋兒奉母”里的郭巨覺得兒子會影響自己養(yǎng)母親,便打算挖坑賣掉自己的孩子。

又比如在2000年的時(shí)候,江西的林觀榮去世后,他的孩子林上水沒有選擇火化安葬他,而是將他的遺體供奉在家。

“一千個人的心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每個人對孝順的定義都不同,但林上水的孝道卻讓人驚訝不已,這一切還要從他們家庭的信仰說起。

虔誠的佛教徒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佛教的死亡觀和我們普通人不同。

我們總認(rèn)為,人死的時(shí)候應(yīng)該“入土為安,隆喪厚葬,香火永繼”。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死亡是存在一定的迷信和敬畏的。

人們認(rèn)為人死后會前往另一個世界,而我們需要將人的遺體或者骨灰埋入地下,這樣才能讓人安心地奔赴極樂。

但佛教的生死觀與人們的傳統(tǒng)思想不同,佛教覺得人的生死是處在六道輪回中的一個輪回。

人的生命的終結(jié),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所以眾生都處于生死輪回的往返中,永無盡期。

出生于1925年的林觀榮,家處在江西上饒靈山腳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農(nóng)村家庭。

在那個年代,農(nóng)村的人民基本都很貧窮,林觀榮家也不例外。

他們家祖祖輩輩都是從事農(nóng)業(yè)的農(nóng)民。日子雖然清貧卻也自給自足。

不過太平的日子并不持久,在林觀榮青年的時(shí)期,我國近代史中最慘痛的抗日戰(zhàn)爭就此打響。

戰(zhàn)爭使得本就貧瘠凋敝的農(nóng)村更加民不聊生,人們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中,本就艱難的生活更加舉步維艱。

林觀榮也是如此,飽受欺壓與剝削的他心灰意冷,便想到去往家后的靈山上,成為一名和尚。

于是,林觀榮便來到了靈山,投奔寺廟,成為了一名“假和尚”。

林觀榮并沒有真正地削發(fā)為僧,剃度出家。

他雖然與寺廟中的僧侶們一起修行,但卻并沒有遵守佛門中的條條規(guī)規(guī)。

不過在那樣一個時(shí)代,潛心修佛的人屈指可數(shù)。

再加上林觀榮確實(shí)腳踏實(shí)地地為寺廟做事,還經(jīng)常捐香火錢,看起來十分虔誠。

所以靈山廟也并沒有拒絕林觀榮,對他平時(shí)的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因此,雖然佛門的人不允許娶妻生子,但林觀榮卻成了一個例外。

林觀榮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并給他取名為林上水,取自上善若水的意思。

突如其來的變故

林上水出生后,林觀榮經(jīng)常帶著他去寺廟里吃齋禮佛,誦讀經(jīng)文。在父親的潛移默化下,林上水也對于佛教有了信仰。

就這樣,父子二人成了靈山廟的常客,常常能看到父子兩人共同在廟中抄閱經(jīng)文的身影。

在父親的陪伴下,林上水在寺廟里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

不過,在1969年的時(shí)候,林家發(fā)生了一件怪事。

這個時(shí)候的林觀榮,已經(jīng)44歲了,常年的禮佛生活讓他作息非常規(guī)律。雖不是真正的僧人,但在生活上還是有幾分相似。

這一天,一家三口正坐在一起吃晚飯,可林觀榮卻突然感受到劇烈的不適。

一股強(qiáng)烈的嘔吐感從腹中傳來,他趕忙跑到了室外,開始吐了起來。

林上水一開始也只是以為父親是身體不適,吃壞了肚子,沒有太過注意。

可是林上水慢慢發(fā)現(xiàn),父親的生活產(chǎn)生了巨大的變化。

他不再吃肉,見到肉就惡心想吐。林上水也試過帶父親去醫(yī)院檢查,可醫(yī)院卻說父親沒有任何問題。

不知道是當(dāng)時(shí)的醫(yī)療水平低,還是林觀榮只是出于心理原因感到不適,總之,他的生活開始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林上水發(fā)現(xiàn)父親不再親近母親,不愿再和母親同床共枕,并且不允許母親觸碰自己。

父親這一系列反常的舉動引起了母親的不滿,也引起了林上水的疑惑:究竟是為什么,父親一夜之間好像變了一個人。

林上水面對父親的變化,便去質(zhì)問父親,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

可林觀榮卻說,這是佛祖的旨意,他要遵循佛法的教誨。

林上水顯得手足無措,雖然從小就隨著父親在寺廟里生活,但他從沒有覺得父親的虔誠能到這個程度。

后來,性情大變的林觀榮回家的次數(shù)也越來越少,更多的時(shí)候,他會選擇在寺廟里待上一天。

林上水無可奈何,可他沒有想到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漫漫禮佛路

就這樣,林觀榮幾乎天天都要前往寺廟,所以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山間修起一條前往靈山廟的路。

因?yàn)槟菚r(shí),想要前往靈山廟并不便利,要么繞原路,要么攀爬陡峭的山路。

就這樣,扛起鋤頭,背起石頭,林觀榮開始他的修路之旅。

如同朝圣的信徒一樣,林觀榮每天不知疲倦地做著同一件事,并且非常虔誠。

也有人來勸他放棄,畢竟山路蜿蜒陡峭,此舉好似愚公移山?墒橇钟^榮從未放棄過。

也有人提出幫忙,畢竟這條路修好了大家都可以走,人們也不忍心看他一個人如此辛苦,可是林觀榮也回絕了他人的好意。

大家都覺得林觀榮是一個怪人,他卻說他是在贖罪,他要靠修筑階梯來償還他前半輩子犯下的喝酒吃肉、娶妻生子的罪。

這本是人生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在虔誠的林觀榮眼里,卻成了莫大的罪過。

于是,他孤身一人,靠著手里的那把鋤頭,硬是生生地用二十年鑿出了一條通往靈山廟的石板路,整整兩千級臺階。

路修好了,林觀榮和別的村民們?nèi)ネ`山廟的次數(shù)也越來越頻繁了,托他的福,廟中的香火也更加旺盛。

本以為從此以后,林上水想著林觀榮贖清了他心中的罪孽,就能安然地過完接下來的日子,可后面更是發(fā)生了一件怪事。

冥冥之中的預(yù)感

一天,屋外狂風(fēng)大作,暴雨四起。

在這樣惡劣的氣候下,林觀榮仍然不動聲色地在家打著坐,可他突然好似明白了什么一樣,睜開了眼睛,并且將林上水叫來了。

自打父親性情大變已經(jīng)過了不少年,林上水早已習(xí)以為常了,好像父親能說出什么話來都不奇怪。

可林上水怎么也想不到,父親叫他來居然是來交代后事的!

林觀榮說自己大限將至,而在自己死后,林上水必須要按照佛門的規(guī)矩,將自己缸葬,千萬不能火化了入土,不然自己死也不會瞑目。

聽到父親這么說,林上水坐不住了,向來身體健康的父親怎么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可不管自己怎么盤問,林觀榮也不予理會,仿佛是天機(jī)不可泄露。

接下來的日子里,林上水半信半疑,在覺得這一切都不可能的情況下又老是在想父親萬一說的是真的怎么辦。

然而,距離父親說完這番話過后還不到半年,林觀榮就因?yàn)槟X血栓去世了。

林上水既悲傷又害怕,養(yǎng)育自己這么多年的父親突然與世長辭,作為兒子的他自然悲痛不已。

可他又十分害怕,父親的死究竟是機(jī)緣巧合還是冥冥中早已注定,所以父親才會在半年前就交代了自己的后事。

想到這里,林上水不寒而栗,那父親所要求的“缸葬”,自己該怎么執(zhí)行呢?

終于實(shí)現(xiàn)的夙愿

最終,在經(jīng)歷了反復(fù)的思想斗爭后,林上水選擇了遵循父親的遺愿,給他實(shí)行缸葬,送父親最后一程。

雖說缸葬在佛門里并不少見,但用在自己的父親身上,林上水還是百感交集。

周圍的村民聽說林上水要給自己父親進(jìn)行缸葬,紛紛提出異議。

在他們眼里,缸葬只能用給修行有成的佛門人士。

但林觀榮的一生,都沒有真正地皈依佛門,只是個掛名的“假和尚”,并且修行也不夠,怎么能用缸葬呢?

可林上水還是選擇了遵循父親的夙愿。

在他眼里,父親辛勞一生,已經(jīng)全心全意地將自己奉獻(xiàn)給了佛門,是有資格來進(jìn)行缸葬的。

于是,林上水開始了準(zhǔn)備缸葬所需要的東西,比如缸和石灰之類的。

他嚴(yán)格按照缸葬步驟一步一步執(zhí)行,坐缸、封缸……每一個步驟,林上水不敢有一點(diǎn)馬虎。

直到最后一步——開缸。

林上水苦苦等了足足三年,才終于鼓起勇氣,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進(jìn)行了這最后一步。

當(dāng)天,不少湊熱鬧的村民前來圍觀,想看看林觀榮到底有沒有修成傳說中的“肉身佛”。

終于,在眾目睽睽之下,林上水打開了大缸。

發(fā)現(xiàn)父親的遺體仍然保存完好,但是早已干透,成了一具干尸,形似電影中的“木乃伊”。

在開缸之后,林上水找來工匠,用石膏包裹著父親的尸身做成了一尊雕像,給父親塑造出了一副“金身”。

金身塑成后,林上水將其放在了自己家中的客廳里,讓父親繼續(xù)和家人們待在一起,并且保佑他林家的子子孫孫。

就此,林上水父親的夙愿得償,他也相信自己的父親如果能看到這一切也會心滿意足。

但林上水的這一行為還是引起了大家的爭議。

有人說,這是封建迷信,林觀榮老糊涂了,難道作為兒子的林上水還要跟著糊涂不成?

也有人說,人死了就要入土為安,把人弄成這樣,家里會成兇宅的。

就這樣,再也沒有親戚朋友敢來做客了。

可以想想,不論什么時(shí)候,家里都有一個死人在默默地看著,光是想想就已經(jīng)不寒而栗了。

所以那些親朋好友們都對林家敬而遠(yuǎn)之,也能夠理解。

承受著巨大的非議,林上水本人也苦惱萬分,甚至精神一度瀕臨崩潰。

可問起他這么做后悔嗎,林上水卻堅(jiān)定地回答到:

“遵循父親的遺愿,就算再不理解,我也沒后悔過。”

每個人對于孝順都有著不同的定義,是愚昧還是無畏,大家都有著自己的看法,莫衷一是。

但不論如何,孝順父母都是我們應(yīng)該做的事。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母帶領(lǐng)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看春去秋來,看炎夏寒冬,含辛茹苦地將我們拉扯大。

所以身為兒女的我們也應(yīng)該用自己的方式回報(bào)父母。

我們不必做到像林上水這樣的孝順,但我們或許可以像背著母親上大學(xué)的劉秀祥那樣,不離不棄。

很多時(shí)候,父母需要的不是榮華富貴,而是我們的關(guān)心與陪伴。

每個人孝順父母的方式都不同,有的是照顧好自己,免得讓父母擔(dān)憂;

有的是多陪陪父母,讓他們感受到溫暖;有的是挑起生活的擔(dān)子,讓父母衣食無憂……

無論哪種,背后都是我們對父母的愛。

其實(shí)更多的時(shí)候,父母只是希望我們能過得好,但我們也要盡力讓父母過得好。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guān)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