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考古發(fā)現(xiàn) > 正文

長平之戰(zhàn):40萬被坑殺的趙軍沒有反抗?考古發(fā)現(xiàn)白起使詐真相

   《法言義疏》里記載的這場戰(zhàn)爭不是蚩尤大戰(zhàn),而是長平之戰(zhàn)。意思是,蚩尤之戰(zhàn)在長平之戰(zhàn)的規(guī)模面前不過如此。

    長平之戰(zhàn)是戰(zhàn)國歷史上的最后一戰(zhàn),經(jīng)此一戰(zhàn),秦國奠定了統(tǒng)一華夏的基礎,而對手趙國,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作家王東滿:

    當年血戰(zhàn)染長平,功過至今不厭評。豎子無情殺降卒,趙王有恨愧書生。兩千余載一詞訓,四十萬魂同日坑。

    提起長平之戰(zhàn),總的來說讓人惋惜。一方面戰(zhàn)爭是滿腔報國熱情豪情萬丈,然而戰(zhàn)爭也是異常殘酷的,馬革裹尸裹的未必是一腔報國的熱血,更多的是百姓們無可奈何地悲涼。

    當年,趙王趙烈侯不聽平原君苦勸,認為韓國即便是禍水東引也無所畏懼,能拿到上黨的地盤,比什么都重要。最終決定派出了40余萬大軍劍指上黨郡,令人遺憾的是趙國大軍最后被困在了狹小的山區(qū)內(nèi),最終全軍覆沒,只有寥寥數(shù)人僥幸得活。

    不禁要問,兔子急了還咬人,為何數(shù)量龐大的趙國大軍在命懸一線時不抵抗?這個謎底最終在兩千多年后的一次考古發(fā)掘中找到答案。

    

    提起趙國,你不一定會想起趙烈侯,但你一定會記起“負荊請罪”的主角之一廉頗。

    廉頗與白起、王翦、李牧并稱“戰(zhàn)國四大名將”,此人作戰(zhàn)勇猛,深明大義,是戰(zhàn)國末期名聲鵲起的沙場名將。然而,“廉頗尚能飯否”的決定權,始終在封建君王的手里。

    長平之戰(zhàn)在即,白起的一個計謀卻讓廉頗處境異常尷尬。

    白起是優(yōu)秀的軍事指揮家,不論是軍事策略還是臨場殺敵,堪稱完美。在著名的伊闕之戰(zhàn)中,他率秦軍大破魏韓24萬聯(lián)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而魏國和韓國只能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時期,白起更是三戰(zhàn)而亡楚。相較于耿直且無謀的廉頗來說,白起要陰險狡詐得多。

    長平之戰(zhàn)打響時,秦國數(shù)戰(zhàn)連勝,致使趙軍損失慘重,面對秦軍的攻勢,趙國內(nèi)部人心惶惶,尤其大家紛紛把矛頭指向了主帥廉頗。為了避其鋒芒,廉頗在長平一帶修筑了百里防線,固守不出。廉頗想用牽制敵軍的辦法,拖垮秦軍。

    白起深知,秦軍因長期跋涉、人困馬乏,人力和物資都支撐不起了,面對穩(wěn)重老成的廉頗,白起打算使出一招離間之計。

    白起派出很多間諜到趙國,到處散播謠言,說秦國不怕廉頗,怕的是趙奢(曾大敗秦國)之子趙括,而且揚言廉頗已經(jīng)叛變。

    經(jīng)過秦國線人有心渲染,這些消息最終傳到趙王和那些“主戰(zhàn)”大臣的耳朵里,趙王心里泛起了嘀咕,最終廉頗被換下,趙括接替主帥之位。

    熟讀這段歷史我們知道,趙括雖熟讀兵法,但卻沒有上過戰(zhàn)場,典型的“紙上談兵”。趙王如此荒唐的決定,直接中了白起的圈套。

    趙括上任之后,為了在趙王面前強勢表現(xiàn)一下自己,他急于求勝,將“主守”的那些副將全部撤換,甚至更換了作戰(zhàn)防務圖。

    然而,廉頗在軍中已經(jīng)有了絕對的地位,趙括這一波換帥、更改布防的騷操作,直接動搖了軍心,而且大家都知道,趙括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只會擺花架子,真要對戰(zhàn)沙場,只會是一敗涂地。

    可趙王卻偏聽偏信,不分青紅皂白,接下來,趙王將是一路悔恨的開始。

    兩軍對壘智者勝。

    事實上,長平之戰(zhàn)的結(jié)局幾乎已見分曉。白起的第一招離間計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接下來,他又親自換下秦國主帥王龁(hé),自己從幕后躍至臺前擔當指揮。

    白起當然不是為了爭功,以他在秦國的地位,他不需要顯山露水。之所以沖到前面,他是想速戰(zhàn)速決,因為對付趙括,他勝券在握。

    再看趙括,自擔任趙國主帥之后,他便蠢蠢欲動,也想以速度取勝,最主要的是他想用實際行動證明趙王的決策是英明的。于是他率領大軍走出了壁壘,決意與秦國軍隊一決雌雄。

    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但趙括卻犯了大忌。趙括對秦軍換帥之事一無所知,面對強大的白起,就是廉頗都不敢輕舉妄動,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又怎能占得了便宜?

    在冷兵器時代,很多時候拼的還是人頭數(shù),對于這一點白起深知肚明。當時對戰(zhàn)雙方,趙國45萬大軍,實力不容小覷,如果采取強攻的辦法硬碰硬,即便取得勝利,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占據(jù)上黨制高地的白起讓趙括不知所措,才知自己被白起上了一課。史書記載,天下勁弩皆從韓出,可再強勁的弩箭也射不到上黨了。此時此刻,深陷泥潭的趙國軍隊要如何能化險為夷?

    回看趙括的種種魯莽行為,正中白起下懷,當40萬大軍被秦軍團團圍住時,趙括悔不當初。

    ……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后,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隨即派出一支2萬5千人的精銳突擊隊,突襲趙軍后方,又派出一支5000余人的騎兵,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切斷了趙軍的后路。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拼一條血路。此時白起已經(jīng)占據(jù)了地利,雙方都拿出了最擅長的弓弩互射,準備一決高下。

    前文有述,上黨的臺形地形為秦軍提供了絕佳的條件,可以說誰占據(jù)了制高點,誰就可以贏得勝利。很明顯,趙軍被吊打。

    在弓弩大戰(zhàn)中,那個心高氣傲、志氣滿滿的趙括被亂箭射死,被困46天的趙軍,終因斷糧而不攻自破,他們只能向秦國投降。

    不過此時白起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面對降將,他將如何處置?常規(guī)收留,顯然已不合時宜,為什么?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國的白起將軍,大破趙國于長平,殺盡了趙國的四十萬將士。

    兩軍陣前,不殺降將,這是從古至今約定俗成的兵家法則,但此時白起卻狠心殺了這些趙國降將。作為有名的軍事家,他不怕犯忌嗎?

    長平之戰(zhàn)中,雖然有很多趙軍被殺,但至少還有20萬降將。對于剩下的數(shù)量龐大的降將而言,白起不敢輕易納降。原因很簡單,他怕這些人再度抱團拿起武器,而且留下他們,也是一筆不少的費用支出。

    經(jīng)過慎重考慮,白起寧愿背負“殺俘虜”的罵名,也要將這些人處死。但20萬人不是小數(shù)目,怎么殺,如何殺,白起一時間犯了難。

    有史料只言片語地記載,說白起只放走了200多個孩子,其他降將是被“坑殺”的。很多人把“坑”理解為“活埋”,但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殺完人之后,將尸體扔進土坑?

    很多年來,對于長平之戰(zhàn)中趙軍降將被“坑殺”的說法莫衷一是,直到1995年,高平市永錄鄉(xiāng)將軍嶺下發(fā)現(xiàn)了一個令人震撼的大坑,才將疑團揭開。

    

    后經(jīng)專家分析,白起坑殺這些降將的手段,主要是“各個擊破”。白起將這20余萬降將瓦解成一個個僅有五六萬人的小團體,然后進行“團滅”,這就比集體坑殺要容易得多。

    專家猜想,白起為了安撫這些降將,將他們“化整為零”分成小隊,前往秦國營地進行調(diào)整和靜養(yǎng),可讓這些俘虜沒想到的是,等帶他們的不是受降儀式,而是被分散虐殺。2020年7月14日,《山西晚報》再次報道稱長平之戰(zhàn)尸骨坑中的尸骨數(shù)量眾多,但分布不均,可見白起這一招確實夠狠。

    長平之戰(zhàn),白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瓦解了趙國的實力,為秦國一統(tǒng)中國打下基礎。雖然白起坑殺俘虜給人留下口舌,甚至覺得他慘絕人寰,但自古以來,每場戰(zhàn)爭都是殘酷的,就像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法則。自古慈不掌兵,且戰(zhàn)場形勢瞬息萬變,白起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將帥,沒有被仁義所限制,選擇了最合理的決策,他沒有錯。

    事實證明,白起的做法于秦國是有益的,隨著趙國的衰敗,其他弱小邦國已經(jīng)無力再與秦國爭雄,秦國自此走上巔峰。

 

分享至:

考古發(fā)現(xiàn)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