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杜月笙后人現(xiàn)狀曝光,受良好教育居海外與父親截然不同

二、后人都受良好教育定居海外

1951年夏,杜月笙病入膏肓。處置遺產(chǎn)時(shí),身邊僅有11萬美元。遺產(chǎn)分配大致如下:每個(gè)太太拿1萬美元,兒子拿1萬美元,沒出嫁的女兒拿6000美元,出嫁的拿4000美元。在此前,杜月笙銷毀了別人寫給他的所有借據(jù)。他對子女說:“我不希望我死后你們到處要債。”

1951年8月16日下午,63歲的杜月笙咽下了最后一口氣。杜美如回憶說:“父親回光返照時(shí),對身邊人說的最后一句話就是,我沒有希望了,可你們大家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杜月笙去世之后,杜維藩和四房姚玉蘭母子、孟小冬等人都去了臺(tái)灣,但除了姚玉蘭和孟小冬仍經(jīng)常走動(dòng),其余各房之間往來不多。近年來,杜月笙后人中只有杜美如和杜維善偶爾在公眾面前露面。不過,杜家后代的共同之處是都不走黑道,并且都受到良好教育,多數(shù)定居海外。

杜月笙和他的時(shí)代已成為過去。作為舊上海傳奇中的傳奇,他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當(dāng)時(shí)一部分闖蕩上海灘的年輕人的夢想。不過,夢想總是和虛幻連在一起。也許,就連杜月笙后人,也從未真正走進(jìn)過他。而杜月笙留在許多現(xiàn)代人心目中的,不過是《上海灘》之類的影視劇所刺激起來的想象罷了。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guān)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