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未解之謎 > 動物未解之謎 > 正文

首次發(fā)現食肉豬籠草新種在婆羅洲展開地下狩獵場(因地制宜)

因為生長地區(qū)而有了新的狩獵方式
動物體內的氮氣對豬籠草有很大的好處,而且還能和其他生物發(fā)生進化,鼩鼱、蝙蝠等動物都會來這里吃蜂蜜,還會留下糞便。
踏足山巔的探索
最近,科學家們在印尼婆羅洲島發(fā)現了一種新的豬籠草,它打破了人們以往對肉食植物的認識。

研究人員隨意地選擇了一座還沒有被探索過的山峰,開始攀爬,結果發(fā)現,那些植物都是豬籠草,而不是“豬籠”。
一開始,研究者們還以為是被泥石流掩埋的豬籠草,并沒有太過在意。一路往上,眾人陸續(xù)發(fā)現,這些豬籠草,還沒有長成。
他們拔了一根,在三英尺深的地方,一個紅色的籠子冒了出來。
只是略有差異
科研人員又挖掘了兩株,三株,最后確認,這是一株新的植物。這是一種與其它任何已經知道的植物都不一樣的植物,它們的外表看起來很普通,但是在地上卻長滿了沒有葉綠素的白葉,還有一個11公分長的“籠子”。

研究人員給這個豬籠草起了個名字:含羞豬籠草,是一種羞澀的象征,代表著它在地底埋伏,不被人發(fā)現。
含羞豬籠草生長在海拔1100-1300公尺高的山坡上,這里一年中的一半都處于“鳥不拉屎”的環(huán)境中,研究人員推測,這就是原因。
環(huán)境造就了它們
地底洞穴的環(huán)境狀況更加穩(wěn)定,包括濕度,而且在旱季,也會有更多的潛在獵物。

該植物具有特殊的地下芽,葉片完全白色,沒有葉綠素。除了缺乏正常的綠色色素以外,它們也是一個紅色的籠子,它不僅可以儲存水分,還可以在土壤里捕捉螞蟻、螨蟲和甲蟲幼蟲等生物。
有意思的是,除了那些被消化的螞蟻和甲蟲,還有一部分生物已經習慣了這種微型環(huán)境,在里面生活著,包括蚊子幼蟲、線蟲、蠕蟲,能幫著豬籠草分解食物,達到雙贏的效果。
分享至:

動物未解之謎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