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或者網絡上,我們常常會看到有人對一件已經發(fā)生過的事情進行評論,并且盡顯自己有先見之明,比如“你看吧,我早說了會這樣”等等。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事后諸葛亮”。那么“事后諸葛亮”是什么意思呢?接下來大家就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事后諸葛亮”常用作貶義詞,指的是事后自稱有先見之明的人,這個詞實際上就類似于“放馬后炮”。
“事后諸葛亮”這句話出自向春的《煤城怒火》,向春在《煤城怒火》第二二章中說到,“不是我事后諸葛亮,決定拉武裝時我就說過,我們不拉出去,郭忠還可以存在,因為引不起小島的注意。”后來,馬南邨在《燕山夜話三種諸葛亮》中表明了對“事后諸葛亮”的看法,即“有些人把事后諸葛亮當做了一種諷刺,如果對于那種……臨事毫無主張、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諷刺是應該的。”
其實“事后諸葛亮”的前面還有一句話,不過這句話是人們自行加上的,并且有很多個版本。比如“事前豬一樣,事后諸葛亮”、“事前不表態(tài),事后諸葛亮”等等。
“放馬后炮”是“事后諸葛亮”的近義詞,指的是事情已經過去了才發(fā)表議論,說自己早就預料到了結果。“馬后炮”這個詞語在很多書中都有記載,比如元代的無名氏在《隔江斗智》第二折中說到,“今日軍師升帳,大哥須要計較此事,不要做了馬后炮,弄的遲了。”清代的夏敬渠在《野叟曝言》第29回中說到,“人已死了,在這里放那馬后炮,可是遲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