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許多清朝電視劇的時候我們對清朝的官爵制度也能夠有一定的了解,例如某某親王,某某郡王,然而有時候我們還能夠見到鐵帽子王這么一個稱呼。那么在清朝鐵帽子王代表著的是什么意思呢?是否比別的王爵要高人一等呢?
鐵帽子王并不是爵位的一種,指的是一種世襲罔替王爵的俗稱。在中國古代將爵位分成了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爵位,在王爵當(dāng)中又有親王和郡王兩個等級。
清朝以前親王都是“一字王”,以朝代為名,例如秦王、晉王等,而郡王則是“二字王”,以地名為名,例如陳留王等等。到了清朝對王爵制度則是有了更改,對王爵的命名不再以朝代和地名為限制,如雍親王、寶親王等。
此外原本對爵位的承襲都是要“降等承襲”,即每代繼承爵位時都要降一個等級,比如親王去世后,他的兒子繼承爵位時就要降一級,變成郡王。然而清朝則是出現(xiàn)了世襲罔替,也就是鐵帽子王,親王去世之后,他的繼承人仍然是親王。所以鐵帽子王在繼承爵位上享有更多的福利,但是在政治地位上并沒有任何特權(quán)。不過其仍然是皇親國戚,當(dāng)年和珅見到落魄的鐵帽子王仍然立刻下跪,證明了其忠心,這也是乾隆不殺和珅的原因之一。
歷史上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有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時因為赫赫戰(zhàn)功而被立的,有四位則是因為維護江山社稷而被封的鐵帽子王。他們分別是: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肅親王豪格(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莊親王碩塞(皇太極第五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侄子)、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長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之孫)、怡親王允祥(康熙十三子)、恭親王奕訢(道光第六子)、醇親王奕譞(道光第七子)、慶親王奕劻(乾隆十七子永璘之孫)。
九子奪嫡有多慘烈 勝利者得皇位,失敗者被囚禁終生至死
歷史上有韋小寶這個人?沒有,原型韋寶珊(獲勛爵士華人)
寧古塔是現(xiàn)今什么地方 位于東北黑龍江(氣候寒冷環(huán)境嚴(yán)酷)
清朝一品大員一覽表:太師(掌握實權(quán))
歷史上順治皇帝真的出家了嗎:順治帝24歲駕崩(沒有出家)
明朝都玩槍了為什么清朝用刀:社會安定不需要槍(重文輕武)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是誰:李鴻章領(lǐng)導(dǎo)洋務(wù)運動(救國圖存代表)
晚清四大罪臣:狀元實業(yè)家張謇導(dǎo)致甲午戰(zhàn)敗(罪魁禍?zhǔn)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