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姓主要有四大起源,一是源自商湯時期的土正官吏-朁單,在西漢時期被誤寫為昝,傳承為昝姓。二是源自地名,在戰(zhàn)國時期的越國就位于“于朁”,因此越國子民以朁為姓,但是后來也誤寫為昝姓。三是源自少數民族改姓,比如鮮卑族中的昝盧氏就改為了昝姓。
1. 源自朁單
昝姓大多都源自朁姓的誤寫,昝姓的得姓始祖基本上都公認為是商朝的重臣朁單,他在商湯在位的時候,位列著名的五卿之一,主要負責掌管水土,稱為“土正”,他的子孫都是以朁為姓,但是后來據說是西漢時期因為誤寫,所以才將“朁”寫作“昝”,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朁單最初被誤寫為咎單,后來他的子孫又添加了一筆,改為了現在的昝單,于是就以昝為姓了。
2. 源自于朁
當然朁姓還有一個起源是戰(zhàn)國時期的越國地名,當時越國就位于一個叫做“于朁”的地方,也就是今天杭州灣的區(qū)域,后來越國被楚國所滅,于朁就成了楚國的一個縣,于是這里的居民也就開始以“于朁氏”為姓,最終簡化為朁姓,等到西漢時期,由于文字極為不規(guī)范,所以有很多處文獻都筆誤記載為昝姓,最終昝姓也就流傳下來了。
3. 源自少數民族改姓
與趙姓起源和來歷一樣,昝姓中也有不少是源自少數民族改姓,比如在春秋時期的蜀中就有一個名叫“有昝”的部落,地處蜀國境內,因此也被稱為蜀族,這一族人都以部落名為姓,后來簡化為昝姓。其次就是南北朝時期孝文帝推行的哈話政策也給不少的少數民族改為漢姓的機會,比如鮮卑族中的昝盧氏、叱盧氏等,也都在之后融入了漢族,并且改為昝姓。
當然昝姓還在唐朝時期的西羌族中有出現過,當時的大酋長就叫做昝插、昝君謨等,幾乎都是昝姓氏族的一員,在武則天繼位時期,昝插就被封為刺史。其次就是清朝時期,在今天的甘肅一帶也有藏族的土司以昝為姓,并且世代都稱為“昝土司”,這也形成了現代青海藏族昝姓的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