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姓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國的附屬國-郯國,當(dāng)時是周武王姬發(fā)將其交由紂王的哥哥微子啟管理,于是微子啟就派遣了他的孫子-子鷙管理炎國,又被稱為郯國或者談國,后代也就以談或者郯為姓了。當(dāng)然還有部分分支是源自姬姓的晉國大夫籍談。
1. 源自炎國
商朝時期,武丁將自己的兒子賜封于炎地,也就是今天的郯城,最終建立了侯國,等到商朝滅亡侯,周武王繼位,他就將炎地轉(zhuǎn)封給了帝乙的兒子微子啟,他同時也是商紂王的哥哥,當(dāng)時授予了他爵位,但是由于當(dāng)時微子啟管理著宋國,所以他便派遣孫子-子鷙前往炎地做君主,最終炎國被楚國所滅,于是炎國的遺民也就以國為姓,當(dāng)時炎國也被稱為談國或者郯國,所以子孫也有以談為姓的。
2. 源自姬姓
根據(jù)《姓苑》中的記載可以得知,在春秋時期有一位晉國大夫叫做籍談,而“籍”則是西周時期設(shè)置的一種官職,主要負責(zé)掌管王朝的典籍,因此籍姓氏族都是以官為姓,籍談就是其中之一,而他的后裔子孫則是因為避諱而改為了祖先名為姓,也就是籍談的談字為姓。
3. 源自少昊
在上古時期出現(xiàn)了一個炎國,當(dāng)時是周武王給少昊后裔的一塊封地,被稱為炎國,因為古時候“炎”通“談”,而在春秋時期則加上了邑偏旁,最終炎國也被稱為郯國或者談國,后來滅亡之后遺民和貴族也就以國為姓。
4. 源自少數(shù)民族改姓
與趙姓起源和來歷一樣,談姓中也有不少少數(shù)民族改姓而來,包括了蒙古族、滿族以及回族等,最典型的就是滿族的惠和氏,鼻祖就是惠和·談臺,當(dāng)時他還是滿洲紅旗人,后來隨著吳三桂東征,于是便世襲騎都尉,最終他的后裔子孫在改為漢姓時就以祖先名為姓,最終將談姓傳承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