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北宋和遼國澶淵之盟后打過仗嗎(沒有)

1004年,遼國太后和皇帝親率大軍進攻北宋,在寇準的建議下北宋皇帝宋真宗親征,最后兩國打了個平手。1005年,遼國和北宋簽訂和約,由于是在澶淵郡簽訂的,所以叫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簽訂之后,兩國百年間幾乎沒有什么大的戰(zhàn)事,一直處于和平狀態(tài)。一直到遼國滅亡前,北宋才大規(guī)模進攻遼國。其實很多人想不通,草原民族契丹建立起的遼國實力強大,歷朝歷代草原民族都會不聽進攻中原王朝。為何獨獨遼國在澶淵之盟后就不再進攻北宋呢?其實,不是遼國不想,而是實在不行。因為遼國是被澶淵之盟拖垮了。

我們先看一下澶淵之盟的大致內容,其實看之前很多人也都知道這個條約有利于遼國,因為遼國當時處以優(yōu)勢。第一雙方為兄弟之國,按雙方皇帝年紀大小論兄弟,這個還是非常平等的;第二雙方都撤兵,恢復到戰(zhàn)前的邊界,這一點也還可以,沒什么問題;第三雙方之后開放邊境,進行平等貿易,這個也沒什么問題;最后就是宋朝每年給遼國白銀十萬兩,娟二十萬匹。這個對北宋來說明顯是不平等的了,相當于賠款。四個條約里,三條平等的,還有一條是有利于遼國的。理論上講對遼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遼國又怎么會因為這個條約被拖垮呢?

遼國是契丹人建立的,他們和之前的突厥、匈奴一樣都是游牧民族。遼國建立之初統(tǒng)治范圍也只是在草原一代,真正讓遼國進入中原是在五代十國的后晉時期。后晉為了取得遼國的支持把幽云十六州地區(qū)割讓給了遼國。幽云十六州歷代以來都是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范圍,這里是農耕文明,生活的都是漢人。有了這個地區(qū)之后,遼國實力迅速強大。因為幽云十六州地區(qū)不僅僅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這么簡單,還有就是彌補了草原文明的不足。但遼國占領這里之后也意味著自己必須要統(tǒng)治這里,只要統(tǒng)治這里,遼國就要作出相應的改變。因為用統(tǒng)治契丹人的方式根本無法統(tǒng)治這里。

為了統(tǒng)治幽云十六州地區(qū),遼國不得不改變自己,開始學習中原的各種制度,遼國開始逐漸漢化。遼國建立了南北面官制,用契丹的制度統(tǒng)治草原地區(qū),用漢人的制度統(tǒng)治幽云十六州地區(qū)。這個制度在遼國進行的非常成功。不過這打開了遼國漢化的開端。

很多人覺得介紹遼國這么多和澶淵之盟對遼國的影響沒有關系,其實是有關系的,而且關系很大。澶淵之盟后,遼國和宋朝總體處于和平狀態(tài),而且遼國交流不斷。也正是這些交流,才不斷削弱遼國。

先看一下文化方面,這一點至關重要。文化的影響是無形和潛移默化的,而是還深遠持久。文化的影響不僅包括教育、文學等方面,還在政治上、軍事上、習慣上、甚至經濟上都有體現(xiàn)。遼國后來發(fā)生很多的變化和文化的影響都有直接關系。

遼國國內由于幽云十六州地區(qū),本來都開始漢化了。和北宋和平共處之后,兩國百姓不斷往來,所以遼國不斷受宋朝文化的影響。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雖然善戰(zhàn),但是在文化軟實力方面,根本不是中原王朝的對手。畢竟中原王朝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草原民族一旦和中原王朝交流,肯定會被他們同化。就這樣,遼國被宋朝同化的越來越嚴重。

遼國在政治、軍事、風俗等各方面都受北宋的影響。我們可以說他們從野蠻走向了文明,不過走向文明是有代價的。軍事上的代價就是他們的勇猛和戰(zhàn)斗力被弱化了。也正是這樣,遼國在后來鎮(zhèn)壓女真人的時候才如此不堪一擊;政治上的代價就是認同大一統(tǒng),這個還是比較好的。畢竟這個是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最重要動力。他們認為必須要統(tǒng)一,所以才不斷用兵;文化上的代價就是認為自己也是中華一部分。遼國在文化上受北宋影響很大,他們自己都覺得自己和北宋沒什么差別。大家都是信仰儒家的,而且都有科舉等。一旦文化上認同了對方,在和對方進行戰(zhàn)爭時肯定會影響士氣。

其實,遼國在接受漢文化的同時,還是可以保持自己的軍隊戰(zhàn)斗力還有民族認同感的。只不過當時的遼國沒有找到這個平衡點。

再看一下經濟上的影響。其實經濟上的影響和文化影響有很大關系。在澶淵之盟中,經濟上對遼國還是非常認同的。宋朝每年給遼國白銀十萬兩,娟二十萬匹,看起來遼國在經濟上明顯是賺了,但事實上,遼國不僅沒有賺,還虧了很多。

宋朝國庫每年收入差不過過億,給遼國的這些錢財30萬,這筆錢相當于宋朝一個縣的收入,可以說忽略不計的;ㄟ@么小的代價來停止戰(zhàn)爭,對宋朝來說絕對是劃算的。因為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的話,一年的話費都要兩三千萬。這就意味著一年的戰(zhàn)爭話費就能買來100多年的和平了。這筆買賣宋朝做的還是不錯。光是花錢買和平都已經賺了,事實上和平買來之后,宋朝還獲得了更多了回報。

澶淵之盟里有一條是兩國在邊境地區(qū)進行貿易,而且是平等貿易。試想一下,農業(yè)文明和游牧文明進行貿易,結果會是如何。最后吃虧的肯定是游牧文明。因為我國古代的農業(yè)文明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他們幾乎不需要任何外來產品,他們還可以把生產出多的東西進行交換。而且當時的北宋可以說生產出很多遼國沒有的東西,金銀首飾、鐵器、茶葉、鹽、娟、絲綢、瓷器等等,這些都是遼國需要的。而且遼國由于受漢文化影響嚴重,百姓也越來越喜歡宋朝的東西。就這樣,兩國在貿易時,遼國需要向北宋購買大量的東西。相反,北宋很少從遼國購買東西。

遼國雖然有幽云十六州這些農耕地區(qū),但總體的發(fā)展遠不如北宋。遼國和北宋的貿易只能賣一些牛羊之類的東西,包括牛羊肉,牛羊皮這些。當然,遼國有一個北宋需要的東西——馬匹。北宋缺馬,所以才沒強大的騎兵部隊。最初的時候,遼國確實買馬給北宋,而且通過賣馬也賺了不少錢。最后遼國發(fā)展狀況不對,要是一直賣馬給北宋的話,北宋軍事實力強大之后對自己會造成更大的威脅。就這樣遼國不再對北宋賣馬了。遼國不買馬給北宋之后,北宋軍事實力受到限制,不過遼國的經濟卻損失巨大。因為和北宋做生意只有買的份,很少有買的份,遼國的錢財源源不斷流向北宋。這些錢遠比北宋賠給遼國的多。

就這樣,通過貿易,北宋賺了遼國很多錢。事實上,除了貿易上北宋賺到了遼國的錢,在金融領域,北宋對遼國影響更大。

遼國的金融遠沒有北宋發(fā)達,所以在和北宋貿易的時候,遼國的金融受到宋朝的影響越來越大。遼國雖然也開始鑄造自己的貨幣,但質量遠沒有宋朝好。所以遼國百姓非常認同宋朝的貨幣,就這樣,宋朝在貨幣上逐漸掌控遼國。再加上宋朝后來發(fā)行紙幣,對遼國金融的掌控越來越大。

這就是澶淵之盟后,北宋和遼國的關系。雖然在軍事上北宋沒有遼國厲害,但是在其他方面,北宋的優(yōu)勢非常明顯。通過這些我們能看出來,遼國受北宋的影響越來越大,北宋也在不斷弱化遼國。遼國和北宋和平相處時間越久,自己就會變得越來越弱,和北宋的對抗也就越來越沒有優(yōu)勢。在經過百年的和平時期,遼國在文化上、經濟上幾乎成了北宋的附庸。遼國再想大規(guī)模入侵北宋,幾乎比登天還難。

此時對于北宋來說,這才是最好的結果。遼國被自己慢慢同化,實力雖然在下降,但沒有迅速下降,遼國對北宋的威脅也越來越小。不過北宋后來做了一件特別不靠譜的事,就是聯(lián)合金國滅遼。這件事不僅導致遼國的滅亡,北宋也自食其果,最后被金國滅了。如果北宋能和遼國繼續(xù)和平相處的話,北宋絕不會落得這個下場。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