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科學探索 > 正文

“克隆”技術已過時?為何現(xiàn)在不提克隆了,看看“多莉羊”的一生

克隆技術作為一項引人注目的科學成果,自從它首次引發(fā)廣泛關注以來,便在科學、倫理和社會層面引發(fā)了激烈的辯論。克隆,簡單來說,是指通過人工手段復制生物體的基因組,從而創(chuàng)造出與原始個體基本相同的復制品。這項技術引發(fā)了人們對于生命本質、個體獨特性、倫理道德和社會影響的重大思考。

克隆技術的出現(xiàn)引發(fā)了許多充滿希望的前景,其中之一是在醫(yī)學領域中的應用?寺〖夹g為醫(yī)學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可以通過克隆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類疾病的發(fā)生機制以及尋找治療方法。此外,克隆技術還被應用于組織工程學和再生醫(yī)學領域,為患有組織器官損傷的患者帶來了希望。通過克隆的方式,科學家可以復制并培養(yǎng)出患者自己的細胞,用于替代受損組織的修復,從而實現(xiàn)個體化的治療。

然而,克隆這個詞在現(xiàn)在卻很少再被提到了,這是為什么呢?這還要從克隆技術的前世說起。

克隆技術的原理和歷史

克隆的科學原理涉及到核移植和細胞分裂的過程。核移植是指將一個個體的細胞核(包含遺傳信息的核酸)移植到一個無核或去核的細胞中。這個細胞中的新核酸將操縱細胞進行發(fā)育和分裂,最終形成一個與原始個體基因相同的新個體。

核移植技術首先選擇一個捐贈細胞,通常是從成體中提取的體細胞。然后,將捐贈細胞的核移植到一個去核的卵細胞中,這個卵細胞的細胞核已經被取出。接下來,通過電刺激卵細胞進行發(fā)育和分裂,形成一個胚胎。最后,將胚胎植入到一個代孕母體中,讓它繼續(xù)發(fā)育直到出生。

整個科學原理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實際上有一個很大問題,那就是體細胞已經分化為各種不同功能,比如肌肉細胞、臟器細胞、皮膚細胞。從理論上說,它們只能分裂成為同種細胞,比如皮膚、肌肉或者臟器。如何讓這個細胞重新變成干細胞,具備能發(fā)育成各種細胞的能力呢?

讓細胞饑餓

克隆之父維爾穆特的研究小組成員坎貝爾對于如何讓細胞核恢復到最初的干細胞狀態(tài)提出了一項有趣的方法——使用一種被稱為“饑餓”技術。這個想法源于對細胞分化和發(fā)育過程的深入研究,以及對干細胞在胚胎發(fā)育中起到關鍵作用的認識。

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能性的細胞,它們可以分化成身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然而,一旦細胞分化成特定類型的細胞,它們的分化狀態(tài)就會被穩(wěn)定下來,難以再次回到干細胞狀態(tài)。這限制了干細胞在醫(yī)學和生物學研究中的應用。

坎貝爾的研究小組認為,通過模擬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的“饑餓”環(huán)境,可以喚起細胞核中的一些休眠基因,使細胞重新獲得分裂和分化的能力。這種“饑餓”技術的核心思想是通過控制細胞的營養(yǎng)供應和信號通路來刺激細胞核內的特定基因表達。

研究小組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來驗證這個假設。他們在細胞培養(yǎng)基中添加了特定的生長因子和營養(yǎng)物質,以模擬胚胎發(fā)育早期的環(huán)境條件。通過調節(jié)這些因素的濃度和時間,他們觀察到一部分細胞核開始表達干細胞特有的基因,并具備了再次分裂和分化的能力。

多莉的誕生

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后,克隆就再也沒有阻礙。維爾穆特的研究小組從一只白面母綿羊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細胞,這是供體細胞。然而再從一只黑面母綿羊的卵巢中獲取未受精的卵細胞,并立即移除細胞核,留下一個沒有細胞核的卵細胞。這就是“受體細胞”。

研究小組利用電脈沖方法,將乳腺細胞和無核卵細胞融合,形成一個“融合細胞”。這是因為電脈沖可以產生類似自然受精的一系列反應,促使它們融合,形成的融合細胞具有供體細胞的遺傳信息和受體細胞提供的細胞質。

最后再將融合細胞轉移到另一頭黑面母綿羊的子宮內。在這里,融合細胞繼續(xù)發(fā)育和分化,最終形成一個小綿羊。大約148天后,多莉在1996年7月5日成功誕生。它是第一只被克隆的人工動物,被美國《科學》雜志評為當年世界十大科技進步之一。然而科學家們對多莉后續(xù)的研究卻逐漸變得不對勁。

令人震驚的早衰現(xiàn)象

多莉在生命的早期就開始表現(xiàn)出一些早衰的現(xiàn)象。她在幾個月時就發(fā)育到45公斤,這也是當然的,不僅它克隆的是一只6歲的羊,因此當時大家都沒有重視這種發(fā)育快速的問題。直到2002年1月,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多莉患上了一種典型的高齡病癥“關節(jié)炎”。

2003年,多莉不停地咳嗽,獸醫(yī)對其緊急檢查,才發(fā)現(xiàn)多莉患有嚴重的肺部疾病,這也是一種老年綿羊的常見病,而且還是不治之癥。為了減輕它的痛苦,研究人員在2月14日對它實施了安樂死。多莉的一生只活了不到7歲,這引發(fā)了人們的擔憂,因為綿羊的平均壽命是12歲左右,而多莉早衰得實在太快了,它的年齡仿佛是從被克隆的動物開始算的?茖W家據此認為:壽命由染色體端?刂啤

端粒是存在于染色體末端的DNA序列和蛋白質結構的復合體。它們的主要功能是保護染色體免受損傷和穩(wěn)定染色體的結構。每當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在復制過程中無法完全復制其末端的DNA序列。這導致每次細胞分裂后,端粒會略微縮短一點。當端粒變得過短時,染色體末端的DNA會遭受到嚴重的損傷,細胞進入一種稱為細胞衰老(細胞周期停滯)的狀態(tài),最終導致細胞死亡或功能下降。

端粒的縮短和細胞衰老的累積是衰老過程中的重要因素。隨著細胞的不斷分裂和端粒的逐漸縮短,細胞逐漸喪失了再生和修復能力,導致組織和器官功能下降,最終引發(fā)衰老和壽命的限制。克隆生物的早衰難題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畢竟端粒這個難關若被攻克,人類也許就真能實現(xiàn)長生了。

結語

克隆技術引發(fā)了一系列倫理和道德上的問題。克隆是否違背了自然法則,將科學家置于了"上帝"的位置?克隆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隨意操縱生命的起源和結局?這些問題引發(fā)了人們對于克隆技術是否應該被廣泛應用的討論。此外,克隆還涉及到個體獨特性的問題。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基因組和個人經歷,這是構成我們的身份和個性的基礎。如果克隆技術被廣泛應用,那么這種獨特性是否會被忽視?克隆個體是否會在心理和社會層面上面臨困境?

克隆技術是否會導致人類對于生命和死亡的認知發(fā)生變化?如果克隆個體被廣泛接受,那么家庭和社會關系將如何演變?克隆人是被克隆人還是新的生物?這些問題的答案尚不明確,但它們提醒我們,在推動科學進步的同時,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其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

克隆技術是一個復雜而富有爭議的領域,涉及到科學、倫理、社會和文化等多個層面。在深入探討克隆技術的利與弊之前,我們需要對其進行全面的了解,并認識到在應用這項技術時所面臨的倫理和道德挑戰(zhàn)。只有通過深入的討論和平衡的思考,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克隆技術帶來的挑戰(zhàn),并在科學與倫理之間找到一條平衡的道路。

分享至:

科學探索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