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齊國曾是獨霸一方的強國,為何卻在戰(zhàn)國后期,逐步衰落了?

田盤在田常死后繼任為齊國的國相,將自己這些名義上的兄弟們封到齊國的各個城池做大夫,此時的齊國除了國君姓姜外,基本上是田氏家族的齊國了,不過就算如此,田氏也沒敢篡國,直到隔壁晉國的三位卿大夫瓜分晉國后,田氏才把齊康公流放,自立齊君。比起晉國六卿之間互相廝殺最后決出趙魏韓三家,田氏代齊的手法更像是和平演變。

齊國商品和手工業(yè)發(fā)達,甚至有了大女兒留家不嫁的傳統(tǒng),但經(jīng)濟實力始終轉(zhuǎn)換不成戰(zhàn)爭實力。整個國家從上到下沒有很強擴張的意愿,大致的想法是:我為什么要離開富饒的故土,去搶野蠻人的窮地盤。按劉勃的說法,即便是齊桓公稱霸,也是那種百億補貼式的稱霸,而他一死整個齊國就再也沒想過稱霸。齊國是第一個提出變法,可直到秦始皇橫掃八荒時都沒變完。別的國家都在搞中央集權,深挖戰(zhàn)爭潛力時,齊國卻開始萌發(fā)輕君思想。以至于到了戰(zhàn)國終章的時候,眼睜睜看著秦國消滅了所有國家后,然后主動投降了。

齊國缺少一個鼓勵擴張的制度,秦國有軍功爵制度,三晉是祖?zhèn)髯麟继镒髦荼,楚國有縣公不世襲和世襲封君并行,這三者都是鼓勵擴張的制度。而齊國的制度都是內(nèi)部發(fā)掘潛力的路子,少了點擴張動力,齊桓公以后齊國的疆土變化很小。

秦國的強大也是一步一步發(fā)展的,昭襄王繼位初期,秦國根本沒有一家獨大,是齊秦楚三強。公元前301年齊秦韓魏聯(lián)合攻楚,在垂沙大敗楚軍,從此楚國元氣大傷,齊秦二強并立。然后公元前296年齊魏韓聯(lián)軍在孟嘗君帶領下,大敗秦國攻破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求和。這會的齊國是天下首強,公元前286年齊國一舉滅亡了宋國,那會的宋國的土地是發(fā)展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齊國滅宋引起各國極大恐慌,然后才被合縱伐齊,加上齊湣王一通微操,齊國慘敗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之后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zhàn)以后,秦國才是碾壓之勢。

年代越早君主的能力就越為重要,無論齊國還是戰(zhàn)國首霸的魏國,都沒有像秦國那樣從孝公到始皇連續(xù)7代,長達一個半世紀都是明君主政。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明君主政就會吸引大批人才,有人才有明主自然會脫穎而出雄霸天下。齊魏趙都是明君斷代這毛病,是一代不如一代。就拿齊國來說,公元前296年齊國還攻破函谷關雄霸天下,僅僅十幾年后就險些亡國一蹶不振。

就是齊湣王的騷操作,昭襄王也經(jīng)歷過孟嘗君攻破函谷,信陵君合縱大破秦軍,但是昭襄王立刻就割地求和,分化瓦解,合縱一解散就再去奪回土地。齊湣王就是鐵頭娃,絲毫不讓。本來齊軍和聯(lián)軍是在濟西對峙,齊湣王非要逼著齊軍主動出擊,然后慘敗,聯(lián)軍快打到國都也不舍得拿錢出來犒軍,士氣低落很快就城破,他的錢也都歸了聯(lián)軍。然后楚國來幫忙只要歸還淮北領土,齊湣王還是不愿意,然后不僅地沒保住,人也被楚將殺了。

秦國的地域再好,函谷關再險要,也被齊國攻破。秦國比魏楚齊這些有一統(tǒng)可能的強國出色的,就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七代君主沒有一個犯大錯誤。能統(tǒng)一能變強更離不開人才像商鞅,張儀,司馬錯,甘茂,范雎,白起,呂不韋都出身低微,都是一代代秦王慧眼識珠,而且這些人去秦以前也不是沒去過別國,別國而秦君看上并重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效果。秦國能脫穎而出掃清六合,最根本的就是國君的差距。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