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5.5億年前地球誕生開始,這顆巖石金屬星球就不斷遭到小行星的襲擊,稱霸地球1.6億年的恐龍,就是被一顆10公里直徑的小行星拉下神壇的,近幾年得益于網絡的發(fā)達,我們也時常能看到小行星撞擊的消息,比如2013年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的小行星,2019年的吉林松原小行星等等。
但在人類記錄的這幾千年里,卻并沒有出現(xiàn)能在地表留下巨大隕石坑的小行星,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典型隕石坑,是直徑1200米,深150米的巴林格隕石坑,它來自于5萬年前一顆50米直徑的鐵隕石撞擊,根據(jù)科學家的研究,這個隕石坑的深度最開始是210米,后來經過5萬年的雨水沖刷和邊緣滑坡才變成了今天的150米,按照這個“自愈速度”,再有幾十萬年這個隕石坑就將不復存在。
但隕石和隕石坑不一樣,以每秒數(shù)十公里的高超音速飛行的隕石們,往往攜帶著巨大的能量,而這些能量在與地表接觸的一瞬間就會被全部釋放,因為小行星本身也是由石頭和金屬構成的,所以短時間內釋放巨大能量只會造成一個后果:那就是小行星的絕大部分,以及被撞擊地表的絕大部分,將在瞬間產生的高溫高壓中被氣化。
所以體積較小的隕石,在接觸地表的一瞬間就會完全氣化,只留下一個孤零零的隕石坑,個別體積較大的隕石被氣化掉一部分后,剩下的會被反作用力帶到地球其他地方,甚至是直接再沖出地球回到太空中。
近些年來被人類目擊的隕石襲擊事件,都是質地較為松散的隕石,它們等不到撞擊地表,就會因為高速飛行和大氣摩擦的高溫而解體,成為若干顆劃過天空的火流星,往往只能有一小部分到達地表,且基本不會形成隕石坑。
月球上的隕石坑之所以能長期存在,一是因為月球沒有大氣層沒有降雨,二是因為月球地質活動并不頻繁,雖然月震時有發(fā)生,但對遠古時期就存在的隕石坑而言是沒有什么影響的。所以月球不論是正面還是背面,都是密密麻麻的隕石坑,以及大量隕石沖擊造成的“月海”。
根據(jù)科學家的研究,隕石撞擊地球除了形成隕石坑外,還會讓相當一部分地球物質依靠撞擊產生的能量,飛出地球成為新的隕石,個別運氣好的甚至能達到第二宇宙速度,經過漫長的飛行后到達月球,金星,甚至是火星。
你也許會覺得這有些異想天開,但天文學家們在南極就撿到過很多來自火星的隕石,它們就是被撞擊產生能量帶到地球來的,比如1984年在南極艾倫山被撿到的火星隕石ALH84001,就誕生于1.5億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火星事件,這顆火星石頭后來又在太陽系內飄蕩了1億多年,才被地球引力捕獲墜落到了南極洲。
據(jù)統(tǒng)計,目前每天都有2萬多塊,總質量20多噸的隕石來到地球,但它們中的絕大部分都掉進了海里,剩下的也都落到了無人區(qū),只有極少一部分能被人類目擊。但從概率上來看,大體積小行星撞擊地球是肯定會發(fā)生的,計算表明,一顆數(shù)百米直徑的小行星就能摧毀一座城市,數(shù)公里直徑足以動搖板塊,上百公里直徑的小行星,能直接抹去地球上所有生命并重塑地球表面。
雖然目前有自動巡天系統(tǒng)在不斷發(fā)現(xiàn)并標記新的,有可能對地球造成威脅的小行星,但人類目前卻并沒有一套成熟的小行星防御體系,所以一旦真的發(fā)現(xiàn)某顆小行星即將撞上地球,人類能做的其實很有限,最多就是發(fā)射核彈炸碎或者偏轉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