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潘冬子系許世友之子,王二小其實姓閻:少年英雄你了解多少?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去了,不是他貪玩丟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轉(zhuǎn)眼間,王二小的故事已經(jīng)在中國傳唱了70多年。

而半個世紀前上映的紅色電影《閃閃的紅星》也成為了一代人的童年記憶。

其實王二小以及潘冬子這些經(jīng)典的文學藝術(shù)形象其實都是根據(jù)真實發(fā)生過的歷史人物改編,前赴后繼的路上不僅有堅實的臂膀,還有很多稚嫩的肩頭。

他們用超乎年齡的勇氣,在人們心中留下了磨滅不掉的深刻印象。

潘冬子原型許光

1974年,《閃閃的紅星》在中國大陸上映,影片憑借著感人的劇情和出色的拍攝贏得了大江南北的一致好評,一時間激發(fā)了很多人的愛國熱情,對于少年英雄的崇敬彌漫在社會上。

電影的主人公潘冬子出生在戰(zhàn)亂年代,父親是一名紅軍,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潘冬子也想成為一名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士。

因為戰(zhàn)爭的緣故,潘冬子的父親不得不跟隨部隊離開了家鄉(xiāng),在臨走前留給了潘冬子一顆閃閃的紅星,這顆紅星是貫穿全片的關(guān)鍵代表,它寓意著紅色革命精神的傳承,更蘊含著紅軍不怕困難迎難直上的精神。

潘冬子小心翼翼地將紅星保護起來,隨著紅軍的撤離,這個淳樸的鄉(xiāng)村再次遭到了土豪的恐怖襲擊,潘冬子的母親也在宣傳黨的精神時英勇就義。

母親的離世讓潘冬子心中悲慟不已,同時也給予了他更加堅定的信念,小小的他參加了游擊隊,最終將大土豪砍死。

故事的最后,潘冬子帶著父親那顆紅星,參加了紅軍,成為了一名真正的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士,紅軍精神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讓人看完人血沸騰又感動至極。

但是這樣慷慨壯麗的故事并不是編劇的想象,而是歷史最真實的寫照,潘冬子的原型就是著名愛國將領(lǐng)許世友的兒子許光。

隨著潘冬子的走紅,他背后的許光也被人們關(guān)注起來,在此之前,并沒有多少人注意到這個少年英雄,許光為人非常低調(diào),默默做實事的他從來不會炫耀自己的身份和父親,更不會常年以英雄的名義自居。

許世友將軍可以說是一代傳奇人物,出身貧苦的他曾經(jīng)四處流浪,一直到參軍后,許世友了解到了很多新思想,包括馬克思主義。

不久,許世友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chǎn)黨員,在戰(zhàn)場上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但是也失去了很多陪伴妻子和兒子的時間。

許光剛出生不久,許世友就因為要轉(zhuǎn)移部隊離開了家鄉(xiāng),年幼的許光跟著母親和祖母一起生活,因為是紅軍的親屬,他們不得不躲避國民黨的迫害,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許光雖然沒有見過父親,卻聽過很多關(guān)于紅軍的傳奇,心中對父親又是崇敬又是向往,因為當時的通訊設備還非常落后,許世友將軍在走后不久就和家中失去了聯(lián)系。

過了幾年依舊得不到許世友的任何消息,許光的祖母為了保護兒媳,勸她改嫁,從此許光就在祖母的照料下健康的長大。

大別山的環(huán)境深深地浸染著許光,7歲時,許光參加了兒童團,就像潘冬子帶著的那顆紅星,許光帶著對父親的思念和敬仰在危險中與敵人做著斗爭。

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許光的祖母才多方打聽找到了兒子的下落,許光也終于見到了自己的父親,此時距離他們分別已經(jīng)過去了17年,許光也從咿呀學語的孩童長成了挺拔的松柏。

看到比自己還要高許多的兒子,許世友心中非常激動同時也非常愧疚,他強忍著眼中的淚水詢問孩子和祖母的近況。

在問道許光有什么理想的時候,許光毫不遲疑地說道:“我想當兵,我想和您一樣報效祖國。”

聽到這,許世友很欣慰兒子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志向,不過身在前線的許世友將軍知道,現(xiàn)在解放戰(zhàn)爭已經(jīng)快要結(jié)束,建國后祖國更需要有文化有技術(shù)的青年人,于是將許光送到了學校接受教育。

來到學校的許光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發(fā)憤圖強的讀書,并且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擁有本科學歷的海軍軍官。

許光不負父親期望成功進入了北海艦隊,并且憑借優(yōu)異的能力成為了艦長,不過就在許光打算一展抱負的時候,父親的一個心愿成為了他事業(yè)的轉(zhuǎn)折。

因為祖母希望能在家鄉(xiāng)養(yǎng)老,但是父親的工作依舊繁忙,無法近身照顧年邁的祖母,于是父親決定讓許光來照顧老人。

接受了父親的囑托,許光來到了祖母身邊,其實在許光的心中,他也是想要回來家鄉(xiāng)進行建設的,自己從小在祖母的身邊長大,對這片土地也有著獨一無二的眷戀,沒有人比他更希望讓這里變得更好。

許光回到家鄉(xiāng)后,僅僅用了幾年時間,就讓這里成為了新時代的代表鄉(xiāng)村,不僅基礎建設緊跟時代,思想文化建設也非常繁榮,村民們都對許光連連稱贊。

他被評價為:“像泥土一樣樸實,像大山一樣沉寂,他像一顆無名大樹,深深地扎根在人民中間。”

他是少年英雄,也不只是少年英雄,他的一生都煥發(fā)著紅色耀眼的光彩。

放牛英雄王二小

另一個少年英雄代表是家喻戶曉的歌謠放牛英雄王二小的主人公,多年以來,每每想到這篇歌謠,都會忍不住讓人熱淚盈眶,他的原型來自于閻富華。

1929年,閻富華出生在河北一個貧苦的小山村里,因為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家人鄰居都叫他二小。

在閻富華年幼的時候,日本人就侵占了他的家鄉(xiāng),淳樸的村民們被迫拿起了手中的武器,頑強地抵抗著外來的侵略者。

看到了無數(shù)的村民倒在了日本人的刺刀之下,閻富華也在心中為自己立下了一個堅定的志向,那就是一定要將鬼子打跑。

因為年紀小,閻富華就幫著民兵隊伍放放哨,遞信息。

1942年,日軍再次進入了山中進行掃蕩,因為不熟悉地形,侵略者像無頭蒼蠅一樣在山中亂轉(zhuǎn)。

恰巧這時候,閻富華在山口一邊放牛,一邊觀察,鬼子們看到了他,直接將他拉走帶路。

閻富華表現(xiàn)出了超乎年紀的冷靜,面對兇神惡煞的鬼子,他表面上乖巧的帶路,心中卻在想著怎么不讓他們找到村子。

這時候肯定來不及報信了,于是閻富華決定給鬼子們錯誤的信息,把他們帶到了包圍圈,在民兵沖上來的瞬間,鬼子們知道自己中計了,于是氣急敗壞將刺刀穿進了閻富華的胸口中,并且大力的摔在了石頭上。

就像歌中唱的那樣,干部和老鄉(xiāng)得到了安全,他卻睡在了冰冷的山間,他的臉上含著微笑,他的血染紅藍藍的天……

閻富華是萬千少年英雄的一個縮影,在我們不曾看到過的地方,還有著很多像他一樣英勇犧牲的少年。

歌曲傳遍了大江南北,感動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也激發(fā)了民族斗志和抗日必勝的決心,歌曲中的王二小只是一個形象,但是從上個世紀到現(xiàn)在,他的精神和勇氣感染著每一代人奮勇向前。

以少年之名,譜壯麗詩篇

除了許光和王二小之外,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還涌現(xiàn)了一大批少年英雄,他們有的留下了姓名,有的沉寂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但是不會變的是我們對他們的尊敬和感激。

13歲英勇就義的李愛民,冀中白洋淀英勇無畏的小兵張嘎,還有最小的民族英雄小蘿卜頭,他甚至一直到犧牲都沒有見過外面的世界。

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現(xiàn)在幸福而安定的國家,永遠地停留在了自己最美好的年華。

我們每每感動于那些歌謠和影視劇,卻常常忽視掉真實發(fā)生過的悲慟。

祖國越來越強大,我們在過著富足安定的生活的同時,不能也不應該忘掉那些犧牲的先烈。

尤其是青年一代,更應該時刻警醒,而不是安于享樂,我們的領(lǐng)袖毛主席曾經(jīng)說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jié)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就好像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不用經(jīng)歷戰(zhàn)爭的傷痛和悲哀,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

英雄從來與年齡無關(guān),它關(guān)系的是面對困難危亡的態(tài)度與作為,起而行之,方乃青年,生命只有一次,青春更是一去不復返,我們要在最美好的年紀,寫下對祖國最美好的祝愿。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guān)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