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在大自然的廣袤領域中,有一些生物默默無聞,它們生長在角落里,不與人類頻繁交往,因此,鮮有人關注像一些瀕危動物那樣引人注目的瀕危植物。然而,即使它們不引人矚目,也有一些珍稀的植物在全球范圍內默默存在,其中有一種,在中國被稱為“地球獨子”,曾經全世界只剩下一株。這個獨特的植物就是普陀鵝耳櫪。
一、珍稀之物:普陀鵝耳櫪的發(fā)現
和許多其他植物一樣,普陀鵝耳櫪一直默默生長在中國浙江的普陀山,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然而,在1930年前后,一位中國植物學家鐘觀光先生在植物考察中首次發(fā)現了這個植物。他之所以注意到它,是因為它的花朵非常獨特。普陀鵝耳櫪是雌雄異花同株,但雌雄花朵卻具有明顯的差異,雌花呈淺紅色,而雄花則呈淡黃色,這種特殊的花朵使得普陀鵝耳櫪得到了首次的書面記載。然而,當時并沒有確定它的物種身份。
直到1932年,植物學家鄭萬鈞教授對它進行了鑒定,并確定它屬于樺木科鵝耳櫪屬的一個物種,因為它當時僅在普陀山發(fā)現,因此被命名為普陀鵝耳櫪。然而,至今尚不清楚普陀鵝耳櫪何時首次分化出來。
最初,雖然普陀山上生長了不少普陀鵝耳櫪,但當時對于新物種的重要性認知較低,而人為的生態(tài)破壞,以及這個植物本身的一些特殊性質,使得它在短短幾十年內只剩下了一株。這唯一存活的植物位于普陀山慧濟寺內,樹高約14米,樹齡約250歲。然而,由于遺傳單一,它的每年開花結果情況逐漸惡化,無法保證連年結果。
為了拯救這一獨一無二的物種,中國的科學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因為普陀鵝耳櫪具有“滅絕體質”。
二、普陀鵝耳櫪的“滅絕體質”
作為一種植物,普陀鵝耳櫪具有一些特征,使其極易滅絕。
1.它們的花朵雌雄異株,但雌雄花朵具有不同的特征,雌花呈淺紅色,雄花呈淡黃色。這導致雌雄花朵在時間上并不完全重合,通常僅有極短的時間段可供授粉,而浙江的四月天氣并不穩(wěn)定,這短暫的授粉期很容易受到糟糕天氣的破壞,導致無法完成授粉。此外,普陀鵝耳櫪的雌花一般生長在樹的高處,而雄花則生長在較低的位置,使得自然風授粉變得困難。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授粉昆蟲的數量減少,這更加加劇了授粉的困難。據統(tǒng)計,通過人工輔助,普陀鵝耳櫪的種子出苗率僅約為2.5%,因為大多數種子沒有被授粉。
3.普陀鵝耳櫪的種子具有堅硬的外殼,這是許多島嶼植物種子的典型特征,這種特點有助于存活,但也使得這些種子難以自然發(fā)芽。這種種子需要足夠的雨水來軟化外殼并完成發(fā)芽,因此發(fā)芽條件非?量獭_@些因素導致普陀鵝耳櫪的繁殖能力極低,使其幾乎無法繁衍后代。
授粉困難,發(fā)芽難,使得普陀鵝耳櫪的存活變得脆弱。由于缺乏遺傳多樣性,即使數量增加,依然面臨著滅絕的風險。
自1987年,普陀鵝耳櫪被國際物種保護委員會(SSC)列為全球最瀕危的12種植物之一后,人們開始著手拯救這一物種。這唯一幸存者接受了專門的護理和監(jiān)測,以確保其健康。在專業(yè)人員的照料下,這棵“年邁”的普陀鵝耳櫪逐漸恢復生機,開始每年都能開花和結果。
此外,研究人員花費了數十年時間研究普陀鵝耳櫪的人工授粉和繁殖技術。普陀鵝耳櫪有兩種繁殖方式,包括播種和扦插。在研究人員不懈的努力下,普陀鵝耳櫪的數量開始迅速增長,到2015年已經達到約4萬株。
這4萬株都是那株唯一幸存者的后代或克隆體,因此缺乏遺傳多樣性,使其依然脆弱。因此,研究人員必須篩選出變異個體,對每一株的遺傳信息進行檢測,以提高遺傳多樣性。
截至2018年底,普陀鵝耳櫪已被送到全國各地的13個單位進行異地保存和培養(yǎng)。一些地區(qū),如山西霍州,可以在室外栽培,而鄭州則能夠實現開花結果。此外,上海的普陀鵝耳櫪最終在2018年成功結實。為了增加遺傳多樣性,2011年,普陀鵝耳櫪的種子和其他瀕危植物的種子一起被送上太空,希望獲取更多優(yōu)質的變異個體。
四、為何要拯救它
很多人可能會質疑,為什么要如此努力地拯救一種看似對人類沒有太大幫助的植物。然而,在21世紀,自然災害變得越來越頻繁和嚴重,如蝗災、極端高溫和森林火災等,不斷打破記錄。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
我們人類是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我們依賴于生態(tài)平衡。因此,拯救一種物種不僅僅是拯救這個物種本身,也是在拯救我們自己。地球上的每一個生物都在維護著生態(tài)平衡,這對我們的健康和生存至關重要。因此,拯救普陀鵝耳櫪是一項重要的任務,不僅僅是在保護這個植物,也是在保護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