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探秘志 > 歷史趣聞 > 正文

明朝25歲狀元試卷真跡:2000字零失誤,洪秀全的字與其沒有可比性

《新唐書·選舉志》有云:“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二曰言,三曰書,四曰制…”無論是如今還是古代,對讀書人而言,寫字是立身至關重要的一種方式,字寫得不好,定然會被認為“字如其人”。

唐朝如此強調,明朝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明朝時期的科考而言,字寫得好就是一個加分項,否則別想和科考扯上關系。從被發(fā)現的一張狀元文章來看,就能知道這一說法的正確性。

字寫不好的結果
討論明朝發(fā)現的狀元文章之前,此處先看一下字寫不好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從明朝開始,朝廷便進行一個硬性規(guī)定,那就是參加科考的才子必須要寫的一手好字,至少不能潦草和馬虎。

為什么這么說呢?清朝中后期的洪秀全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個反面教材。洪秀全出生于耕讀之家,如此說來,他的家人也應當非常注重文化方面的培養(yǎng)。

也正是如此,洪秀全在很小的時候就進入到私塾中學習,并且有了七歲“讀通四書五經及其其他典籍”的成績。

然而,對于這個讀書世家所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真的是難以恭維。首先要提及的就是他所寫的字,許多人第一眼看了之后,感覺那不是讀了幾十年的書生能寫出的,而是小學生在畫鴨。

也許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個缺陷,所以想要通過科考光宗耀祖的洪秀全才屢遭挫折。而今來看,這條道壓根就不是為了他開通的,其他字寫得好、有能力的都能考上了,只有他考了4次、年近30還屢遭落榜。

如果意識到錯誤,那問題還不大。然而,洪秀全不僅知錯不改,還特別討厭練字,認為練習寫字是在浪費時間,應當將這些閑工夫用來通讀經書和多寫幾句詩。

都說“讀書可改變命運”,但事實卻是“命運由態(tài)度所決定”。洪秀全的態(tài)度就是“死不練字”。因此,終年到頭都不可能將書法練好,更不可能在已有規(guī)則之下考取功名利祿。

當然,他是歷史上最特殊的一個特例,就是規(guī)則不符合自己,就自己制定規(guī)則,帶著太平軍打下大半個大清江山,然后自己規(guī)定如何科考。

也許,就是因為心浮氣躁,才讓他大病一場,并在夢中與耶穌基督交流了幾次心得,然后成為了上帝之子。

那么,洪秀全真的不知道狀元都來自于寫字很好嗎?也許他就是知道的,只是不那么做而已,畢竟從明朝起就有先例。

狀元爺的書法
被發(fā)現的字體寫得很好的明朝狀元原名叫趙秉忠,考取狀元的那一年,他剛好25歲。

與洪秀全比較起來,趙秉忠也有極其相似的背景,就是家中世代都是讀書人。當然,趙秉忠的家也有特別之處,那便是祖上很少有種田的,都是官宦之家。

山東自古出文人,孔夫子便是他們的楷模。趙秉忠也是來自山東,自小就受到家族的嚴格教育,雖然家里面地位高、有錢,但未曾變成一個紈绔子弟,而是成為了一個聰明好學之人。

歷經十年寒窗之苦,趙秉忠最終在科考上發(fā)光發(fā)熱,于25歲那年成為享譽全國的狀元。不過,就這么一個憑借個人努力改變命運的人,后來卻因為別人的陷害而被罷官了。

但就算是如此,他當年獲得狀元的考卷被保存得很好,當再次發(fā)現這一考卷的時候,人們始終都無法相信,那是人寫出來的東西。

說到此處,就不得不提及前些日子比較火熱的書法討論。某些自詡為大師的“丑書”發(fā)明者認為,規(guī)規(guī)整整的字體“毫無藝術性”,與打印機的非常相似。

對此,大師們沉迷于“吼”、“射”、“潑”等性情發(fā)揮,寫出了只有自己才認識的字。而就算是如此,許多人還追捧為“藝術作品”。

試問,書法作品一旦沒有了形體,那還叫書法嗎?和畫畫不是更貼近?對此,由于專業(yè)知識不夠,所以不進行深入探討,讓大師們自個兒去爭論吧!

趙秉忠留下來的狀元考卷大約有2000多個字,從頭到尾,字體相當規(guī)整,間隔很得當,沒有任何一個錯字。如果不提及趙秉忠的名號,也許人們會以為,那就是“印刷”出來的東西。

讓所謂的大師們不知道的是,隨便亂寫的東西相當容易做到,也可以稱之為“率性而為”。但如此工整之字體,非嚴格執(zhí)行訓練和今年累月的功底,是無法做到的

并且,僅是依靠努力練習還不夠,必須要擁有天賦,否則相當難以做到。當然,字體之間的間隔非常規(guī)整,說明至少要培養(yǎng)起強迫癥,否則無法做到這一點。

字體只是科考的加分項目,也可以認為是入門券。即如今的作文考試而言,如果想要得到很高的評分,就必須要把字體寫好,這樣評分老師才有耐心看下去,否則最多只能給一個合格。

除此以外,這第2個加分項目就是文采。從趙秉忠留下的狀元考卷來看,他可謂是文采飛揚,邏輯清晰,讓人看了痛快淋漓。

所以綜合這些來看,所謂的十年寒窗苦讀,需要學到的東西不僅僅是知識,還有相當強硬的書法要求,如果不能滿足這些,不但是狀元,連秀才都考不上。

這里就有一個問題,明朝時期的科考為什么要要求字體好呢?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寫字好是必然的加分項目,無論在哪一個時代,這都是不可避免的一種現象。

第二、主要是為了防止舞弊。明朝建立初期,第1場科舉考試就出了很多狀況,朱元璋對此痛苦不已,此后恢復唐朝時期的寫字要求,并將科舉考試發(fā)展為固化人們思想的“八股文”。

自此之后,每個讀書人似乎都患上了強迫癥,字體寫得相當規(guī)整。

結語
對比洪秀全和趙秉忠便可看出這么一個問題,那就是無論他們的社會地位怎么樣,在人生中有什么樣的功績。

字體寫得好的,總是令人敬畏不已,哪怕是他們的人生有污點或遭遇不可逆改的挫折,也是得到了人們的高度敬仰。

反觀洪秀全,那字體簡直跟小學生差不多,所以一直都是一個病詬點,加上后來他種種的變態(tài)行為,人們又不得不將“字如其人”聯系起來。

分享至:

歷史趣聞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